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南寒水石

概况

基源:南寒水石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

原矿物:南寒水石正品一般指方解石。而石灰岩、石英岩系个别地区混作为南寒水石药用。

历史:参见“北寒水石”条目。

形态:方解石晶体为菱面体、亦有呈柱状或板状。集合体常成晶簇、粒状、块状、钟乳状等。有完全解理,故晶体可沿三个不同方向劈开。纯净者为无色透明,一般为白色,有时因含各种混入物,而呈灰、黄、浅红、褐等色。玻璃光泽。硬度3,性脆。密度2.6~2.8g/cm3。

产状:方解石为分布最广的一种矿物。是沉积岩的重要矿物,亦广泛产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中。在碳酸盐脉、热液矿脉、火山岩晶洞均有产出。沉积岩中,方解石是石灰岩、白云岩等化学岩的主要组分。

产地 产于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混淆品石灰岩、石英岩与方解石主要不同处:石灰岩 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细粒集合体;灰白色、灰黄色或稍带红色。不透明。断面平坦,可见横层纹。石英岩 主由石英组成粗粒集合体;灰白色,具脂肪样光泽。可刻划玻璃留下划痕。遇稀盐酸不发生气泡。

生药

采集:南寒水石全年皆可采挖,采后,除去泥沙杂质。

鉴别

性状:南寒水石多呈菱面体或其集合体,有的由复三方偏三角面体形成的柱状集合体,呈斜方块状、不规则块状或柱状,有楞角。多为白色,少数呈浅红、浅黄及浅棕褐色。斜方块状者表面光滑,其它形状粗糙。玻璃光泽。半透明。用小钢刀可刻划成痕,但南寒水石不能刻划玻璃。气味均无。遇稀盐酸可发生大量气泡。

显微 于偏光显微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具显著假吸收,突起有正有负。干涉色呈珍珠晕彩样高级白。一轴晶;负光性。

理化:①取南寒水石粉末0.5g,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产生大量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产生白色沉淀。 ②取以上滤液:1)加酚酞指示液,即显深红色。2)加硫酸镁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3)将滤液调至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南寒水石和煅南寒水石。 ①南寒水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打碎。 ②煅南寒水石取净南寒水石,置坩埚内,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打碎。

贮藏:置干燥处,防尘。

化学性质

南寒水石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CaCO3)[1],符合药用标准的含碳酸钙(CaCO3)均在95%以上。据光谱分析,尚含Fe、Al、Mg、Mn、Sr等微量元素[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中药材标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53。[2] 药物分析杂志 1984;4(4):214。

药性

性味:辛、咸,寒。 ①《本经》:“辛,寒。” ②《纲目》:“辛,咸。”

归经:胃、肾经。 ①《纲目》:“入肾走血。” ②《本草新编》:“入胃经。”

功效:《中药材手册》:“清热降火、除烦止渴。”

主治:热病烦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方脉正宗》:“治五脏六腑积热,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15g,甘草6g。研末。每服3g,白汤调服。” ②风引汤(《金匮要略》)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56g,桂枝42g,甘草、牡蛎各28g,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74g。上12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6g,井花水600ml,煮三沸,温服200ml。

附注 现今各地所用寒水石主要是矿物方解石和矿物石膏,未见有矿物芒硝结晶作为寒水石。李时珍曾考证谓:“寒水石有二:一是软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是凝水之寒水石,……。苏恭、苏颂、寇宗奭、阎孝忠四家所说,皆是软石膏之寒水石。王隐君所说,则是方解石。诸家不详本文盐精之说,不得其说,遂以石膏、方解石指为寒水石。唐宋以来相承其误,通以二石为用,而盐精之寒水石,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但明代以来未得到更正,至今仍是存在同样情况。有的文献虽写寒水石来源为芒硝晶体,但无以芒硝药材作为寒水石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