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肉苁蓉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肉松蓉(《吴普本草》),纵蓉(《本草经集注》),地精(《石药尔雅》),金笋(《现代实用中药》),大芸(《青海药材》),寸芸(《全国中草药汇编》),迷肉苁蓉(《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列当科肉苁蓉属植物肉苁蓉和盐生苁蓉的肉质茎。肉苁蓉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Cistanche ambtgua(Bunge) G.Beck auct.non Beck〕,又名苁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大芸(内蒙古)。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C.A.Mey.)G.Beck〔Cistanche.ambigua(Bunge)G.Beck〕,又名肉苁蓉(《中药大辞典》)。
历史:肉苁蓉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其后历代本草均有形态、分布、采收和质量的记载。《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曰:“代郡、雁门属并州(相当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及陕西北部)河南(今甘肃西南部黄河以南地区)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今甘肃洮县南),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如也。”《蜀本草》载:“出肃州(今甘肃疏勒河北东、高台以西)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绳穿阴干,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鳞甲。”苏颂曰:“今陕西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今陕西、甘肃一带)中来者,肉厚而力紧。”《本经》载:“五月五采,五月恐已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综合有关肉苁蓉的产地、形态等的考证,参考《证类本草》的附图,可以认为与现今肉苁蓉相似,惟产地从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向西北延伸,今已分布到新疆和原苏联。肉苁蓉药用历史较早,本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学者对其化学成分,显微和理化鉴别、药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较细的研究和记载,由于其药效明显,已收入《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
形态: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60cm。茎肉质肥厚,黄色,圆柱形,下部直径达5~10cm,向上渐变细,基部分2~4枝。叶鳞片状,螺旋状排列于茎上,黄色至褐黄色,宽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0.5~1.5cm,宽1~2cm,茎下部者较密,上部的较稀疏且狭。圆柱形穗状花序生茎顶端,具多数花;苞片与花冠等长或稍长,每花基部有1大苞片和2枚对称的小苞片;花萼钟形,长1~1.5cm,顶端5浅裂,裂片近圆形;花冠筒状,钟形,长3~4cm,顶端5裂,裂片近半圆形,边缘常稍外卷,淡黄色或淡紫色,干后棕褐色;雄蕊4,2强,基部被皱曲长柔毛;子房椭圆形,基部有密腺,花柱比雄蕊稍长。蒴果卵球形,顶端常具宿存花柱,2瓣开裂;种子小,外面网状,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6~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9卷.88页.图版23 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25~1150m的荒漠沙丘上。主要寄生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和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 Bunge ex Boiss.植物的根上。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
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C.AMey.)G.Beck与肉苁蓉的主要区别为:植株高10~45cm,偶见具少数绳束状须根。茎基部直径约3cm。叶卵状长圆形,长3~6mm,宽4~5mm。穗状花序稍小;花萼长度为花冠的三分之一;花冠筒近白色或淡黄白色,顶端5裂;裂片淡紫色或紫色,干后常保持原色不变;子房卵形。蒴果卵形或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生于海拔700~2650m的荒漠草原和湖盆低地及盐碱较重的地方、常见寄生在盐爪爪Kalidiumfoliatum(Pall.)Moq.、细枝盐爪爪Kalidium gracile Fenzel.凸尖盐爪爪Kalidium cuspidatum(Ung.-Sterb.)Grub.、珍珠柴Salsola passerina Bunge、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Trin.)Nevski、红砂Reaumuriasoongarica(Pall.)Maxim.。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伊朗和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春、秋均可采收,以3~5月间采者为佳,春季采者通常半埋于沙土中晒干。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晒干,须投入盐湖中1~3年后,取出晒干。药材主产于内蒙古巴音淖尔盟、阿拉善盟,甘肃,新疆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以内蒙古、甘肃产品质量佳,新疆产品质量次,但产量大。
鉴别
性状:肉质茎扁圆柱形,稍弯曲,长3~20cm,宽2~8cm,厚1.5~4crn;表面暗棕色、灰棕色或黑棕色,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片,通常鳞片先端已断或鳞片脱落而留有横长的短线状鳞叶痕。体重,质坚实而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断。断面暗棕色或黑棕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有时中空。气微,味甜而微苦。以条粗壮、密被鳞片,色暗棕、质柔润者为佳。
显微 茎(直径3cm)横切面:表皮为扁平细胞,外被薄角质量。皮层为数十列薄壁细胞,外侧10~16列细胞含黄色或淡黄棕色色素;有叶迹维管束散在。中柱维管束排列成波状弯曲的环;木质部导管多数成群;髓射线明显,细胞较大。髓部呈星状,细胞大,中央细胞有时颓废破碎成空腔。薄壁细胞中充有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49) 粉末深棕色,气微,味甘、微苦。 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矩圆形、椭圆形或广卵形,直径5~45μm,长16~61μm,脐点点状、短缝状、人字状、十字状或马蹄状,层纹大多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 ②导管散在或与淡棕色薄壁细胞连结,主为网纹导管,少数为螺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1~54μm,边缘不平整,壁厚薄不匀,约至14μm,导管分子较短,形状不规则,末端倾斜或拐曲。 ③纤维大多成束,呈长梭形,末端长尖,直径9~25μm,长99~504μm,壁厚4~9μm,木化,孔沟不甚明显。 ④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外壁向外拱起。(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27)
理化:肉苁蓉与同属植物肉质茎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2.5g,加无水乙醇25ml,加热回流30分钟,提取3次,合并回流液减压回收至2.5ml,点于硅胶GF254板上,以95%乙醇-1%盐酸(82)为展开剂,展开后,(Ⅰ)置常光下检视;(Ⅱ)用氨熏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Ⅲ)用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71)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的肉苁蓉和酒制肉苁蓉。 ①肉苁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酒制肉苁蓉 取肉苁蓉片,加酒拌匀,置密闭容器内,隔水炖至酒被吸尽表面呈黑色或灰黄色,取出,晾干。每肉苁蓉100kg,用黄酒30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酒制肉苁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盐生肉苁蓉全植物含多种甙类,主要有苯乙烷和苯丙烷型甙:肉苁蓉甙(Cistanoside)A,B,C,D,E,F,G,H,I、毛柳甙(Salidroside)、丁香甙(Syringin)等[1-5];以及萜类甙:8-羟基牻牛儿醇-1-β-D-吡喃葡萄糖甙、8-表番木鳖酸(8-Epilogamc acid)[6]等。此外尚含一些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肉苁蓉素(Cis-tamn)(1)、肉苁蓉氯素(Cis-tachlorin)(2)、6-脱氧梓醇(6-Deoxycatalpol)[4,7]。
参考文献[1] 药学杂志(日) 1986;106(8):721。[2] Cherr Pharm Bull 1984;32(8):3009。[3] Chem Pharm Bull 1984;32 (11):3880。[4] Chem Pharm Bull 1985;33(4):1452。[5] 药学杂志(日) 1986;106(7):562。[6] 药学杂志(日) 1983;103(5):508。[7] Chem Pharm Bull 1984;32(5):1729。
药理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可增强阳虚小鼠低下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1],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2]。肉苁蓉水提物的水溶性成分(50mg/kg、100mg/kg)对小白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具有增强的作用,肉苁蓉水溶液50mg/kg或100mg/kg给小白鼠ig能增强脾脏和胸腺重量、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率,增强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值,同时使腹腔巨噬细胞内的cAMP含量增加,使cGMP含量下降[3]。 ②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可提高利血平化小鼠下丘脑NE、纹状体DA和脑干5-HT的含量,并能降低5-HIAA的含量[4]。 ③对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的影响 能激活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的作用,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的促黄体功能,提高垂体对LRH的反应性及卵巢对LH的反应性,而不影响自然生殖周期的内分泌平衡[5]。对阳虚和阴虚动物的肝脾核酸含量下降和升高有调整作用[6],可增加阳虚动物肝脾DNA的合成作用,促进RNA的合成,提高蛋白的核酸代谢[7~10],延长某些动物的寿命[11]。 ④其它作用 肉苁蓉的水浸剂、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对麻醉犬、猫、兔等有降压作用[12]。
参考文献[1] 中医杂志 1983;(3):221。[2] 中成药研究 1984;(1):34。[3]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12):736。[4] 上海市中医研究院学报 1987;1(1):37。[5] 中医杂志 1984;7(7):63。[6] 黑龙江中医药 1986;(4):52。[7]中医杂志 1982;23(9):61。[8] 中医药信息 1987;(2):21。[9]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6):22。[10]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8):488。[11] 辽宁中医杂志 1982;6(3):44。[12] 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2),1956:70。
药性性味:甘、酸、咸,温。 ①《本经》:“甘,微温。” ②《别录》:“酸、咸。” ③《本草正》:“甘、咸、微辛、酸,微温。” ④《玉楸药解》:“甘、咸,气平。”
归经:入肾、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入肾、心包经、命门。”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③《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补肾,益精,润燥,滑汤。
主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带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 ①《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癥瘕。” ②《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 ③《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赤白下。” ④《日华子本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⑤《本草经疏》:“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治便秘常用12~18g);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胃弱便溏,相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忌经铁器。” ②《本草经疏》:“泄泻禁用,肾中有热,强阳易兴而精不固者忌之。” ③《药品化义》:“相火旺,胃肠弱者忌用。” ④《得配本草》:“忌铜、铁。火盛便闭,心虚气胀,皆禁用。” ⑤《中药临床应用》:“1)一般补阳物多燥,滋阴物多腻,本品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其力和缓,故有苁蓉(与“从容”谐音)之称,兼有表证的肾虚患者也可用;2)一般用淡苁蓉,偶尔而用咸苁蓉,取其有固涩作用,治小便频数和滑精;3)大便溏泄、实热便秘者不宜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油当归,治血虚肠中津液不足之大便秘结。 ②配沉香,治虚秘而汗多,小腹不适。
方选和验方: ①肉苁蓉丸(《医心方》)治男子五劳七伤,阴痿不起,积有十年,痒湿,小便淋沥,溺时赤时黄: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远志、续断、杜仲各1.2g。上7物,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平旦服5丸,日再。 ②肉苁蓉丸(《圣济总录》)治下部虚损,腹内疼痛,不喜饮食;肉苁蓉1000g,酒浸3日,细切,焙干,捣罗为末,分1半,醇酒煮作膏,和1半入臼中,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 ③润肠丸(《济生方》)治发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结,老人,虚人皆可服:肉苁蓉(酒浸,焙)60g,沉香(别研)30g。上为细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用米饮送下。 ④肉苁蓉丸(《医宗必读》)治冷淋:肉苁蓉(酒蒸,焙)、熟地黄(酒煮,杵膏)、炒山药、石斛、牛膝(酒浸、焙)、官桂、槟榔各15g,附子(炮,去皮脐)、黄芪各30g,黄连23g,细辛、炙甘草各7.5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g,盐酒送下。 ⑤苁蓉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三消:肉苁蓉(酒浸)、磁石(煅碎)、熟地黄、山茱萸、桂心、炒山药、牛膝(酒浸)、茯苓、黄芪(盐水浸)、泽泻、鹿茸(去毛,切,醋炙),远志(去心,炒)、石斛、覆盆子、五味子、萆薢、炒破故纸、巴戟天(酒浸)、龙骨、菟丝子(酒浸)、杜仲(姜汁炒丝断)各15g,附子(炮、去脐)18g。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米饮送下。 ⑥新中医 1987;(4):“治前列腺增生:肉苁蓉25g,黄芪、党参、毛冬青、王不留行、路路通各30g,桃仁、山萸肉、夏枯草各15g,海蛤粉12g,田七(末)3g。水煎服。每日1剂。” ⑦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7):“治疗前列腺肥大症:甜苁蓉、锁阳、菟丝子或仙灵脾各15g,党参、黄芪各20g,枳实10g,益母草30~50g,炮山甲10g,象贝母20g,王不留行15g。上药,每日1剂,水煎服用。” ⑧滋肾蓉精丸(中医杂志 1990;(4))治肾虚型糖尿病:黄精20g,肉苁蓉15g,制首乌15g,金樱子15g,淮山药15g,赤芍10g,山楂10g,五味子10g,佛手片10g。按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制成小丸。每服6g,每日3次。
单方应用:①《本草拾遗》:“强筋健髓:苁蓉、鲜鱼。为末,黄精酒丸服之。” ②《医学广笔记》:“治高年血液枯槁,大便燥结,胸中作闷:大肉苁蓉90g。白酒浸,洗去鳞甲,切片,白汤600ml,煎200ml,顿服。”
食疗:①《古今家庭食疗方法精选》:“治产后大便干燥难行,兼见心悸怔仲、夜寐不宁:桑椹30g,肉苁蓉15~30g,黑芝麻15g,炒枳壳9go上料水煎1小时后即可。” ②《古今家庭食疗方法精选》:“治肾气不足型前列腺肥大(小便频数,夜甚,排尿无力):猪腰1个,杜仲、苁蓉各30g。煮汤,吃猪腰饮汤。” ③《古今家庭食疗方法精选》:“治早泄:羊肉150g,淮山药120g,肉苁蓉100g,菟丝子150g,核桃仁150g,葱白10根,粳米适量。一同煮粥食用。” ④《古今家庭食疗方法精选》:“治妇女性冷淡:肉苁蓉15g,胡桃肉15g,猪腰2个。上药切片装入肾中煮熟。每日1次,连服半月。” ⑤《古今家庭食疗方法精选》:“治妇女性冷淡:肉苁蓉20g,精羊肉150~250g,大米100g。共煮粥食用。”
医药家论述①缪希雍《本草经疏》:“肉苁蓉,滋肾补精血之要药,气本微温,相传以为热者误也。甘能除热补中,酸能入肝,咸能滋肾,肾肝为阴,阴气滋长,则五脏之劳热自退,阴茎中寒热痛自愈。肾肝足,则精血日盛,精血盛则多子。妇人癥,病在血分,血盛则行,行则癥瘕自值矣膀胱虚,则邪客之,得补则邪气自散,腰痛自止。久服则肥健而轻身,益肾肝补精血之效也。若曰治痢,岂滑以导滞之意乎,此亦必不能之说也。”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男子丹元虚冷,阳道久沉,妇人冲任失调而阴气不治,此以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 ③张璐《本经逢原》:“肉苁蓉,《本经》主劳伤补中者,是火衰不能生土,非中气之本虚也。治妇人癥瘕者,咸能软坚而走血分也。又苁蓉止泄精遗溺,除茎中热痛以其能下导虚火也。老人燥结,宜煮粥食之。”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肉苁蓉,诸书既言峻补精血,又言力能兴阳助火,是明因其气温,力专滋阴,得此阳随阴附,而阳自见兴耳,惟其力能滋补,故凡癥瘕积块,得此而坚即消。惟其滋补而阳得助,故凡遗精茎痛,寒热时作,亦得因是而除。若谓火衰至极,因此甘润之品,同于桂、附,力能补阳,其失远矣。况此既言补阴,而补阴又以苁蓉为名,是明因其功力不骤,气专润燥,是亦宜于便闭,而不宜于胃虚之人也。谓之滋阴则可,谓之补火正未必然。” ⑤张德裕《本草正义》:“肉苁蓉,《本经》主治,皆以藏阴言之,主劳伤补中,养五脏,强阴,皆补阴之功也。茎中寒热痛,则肾脏虚寒之病,苁蓉厚重下降,直入肾家,温而能润,无燥烈之害,能温养精血而通阳气,故日益精气。主癥瘕者,咸能软坚,入血分,且补益阴精,温养阳气,斯气血流利而否塞通矣。《别录》除膀胱邪气,亦温养而水府寒邪自除。腰者肾之府,肾虚则腰痛,苁蓉益肾,是以治之。利,今本皆作痢,是积滞不快之滞下,非泄泻之自利,苁蓉滑肠,痢为积滞,宜疏通不宜固涩,滑以去其著,又能养五脏而不专于攻逐,则为久痢之中气已虚,而积滞未尽者宜之,非通治暑湿热滞之痢疾也。苁蓉为极润之品,市肆皆以盐渍,乃能久藏,古书皆称其微温,而今则为咸味久渍,温性已化除净绝,纵使漂洗极淡,而本性亦将消灭无余,故古人所称补阴兴阳种种功效,俱极薄弱,盖已习与俱化,不复可以本来之质一例论矣。但咸味能下降,滑能通肠,以主大便不爽,颇得捷效,且性本温润,益阴通阳,故通腑而不伤津液,尤其独步耳。自宋以来,皆以苁蓉主遗泄带下,甚且以主血崩溺血,盖以补阴助阳,谓为有收摄固阴之效。要知滑利之品,通导有余,奚能固涩。《本经》除阴中寒热痛,正以补阴通阳,通则不痛耳。乃后人引申其义,误认大补,反欲以通利治滑脱,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