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道教。隋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植始终没有超过佛教。
隋文帝杨坚出生在佛寺,小时由尼姑抚养,所以他对佛教一直有好感。但道士为他上台利用“天赐符命”这一套造过舆论。杨坚辅佐年幼的周静帝执政,大权在握,打算逼迫静帝让位,他取而代之。一个叫张宾的道士,揣摩透了杨坚的心事,自称懂得推算朝代命运,到处宣扬,说北周气数已尽,新天子该登位。还说杨坚是龙种,从仪表长相上看得出来,上天让他改朝换代等等。杨坚对道士张宾十分满意,让他跟随左右当参谋。当上皇帝后,马上封张宾为华州刺史(见《隋书》卷十七《律历志》)。隋朝的开国年号是“开皇”,据说也跟道教信仰有关。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将北周所建的通道观迁到长安,改名为玄都观。
隋炀帝宠信道士,主要是想长生不老。道士潘诞,自称有300岁年纪,炀帝为他修建嵩阳观,有“华屋数百间,以童男童女各120人充给使。位视三品,常役使数千人,所费巨万”(《资治通鉴·隋纪五》),为的是让他烧炼金丹。潘诞说要石胆和石髓作原料,炀帝派石工开凿嵩山上的巨石,前后花了六年,凿了几十个100多尺深的大洞。当炀帝着急催问时,潘诞说还没有找到石胆、石髓,如果用童男童女的胆髓各三斛六斗也成,不过要皇帝点头才行。炀帝一听觉得受了骗,叫人砍了潘诞的脑袋。
道士徐则、宋玉泉、孔道茂等人,据说懂辟谷术,不吃饭,只吸吮树上的露水,炀帝对他们十分尊敬。隋炀帝统治期间,不仅一大批道士因为方术获得宠信,皇帝还支持道士们在国立的道观中讲经。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道士们讲的经中以《老子》为主,也讲《庄子》、《灵宝经》等等。
隋代道教基本继承了以前时代的内容,在信仰的主神和斋醮仪轨等方面没有什么新的创造。元始天尊,在陶弘景的神仙世界中地位最高,也是隋代道教的至上神。陆修静当年为宋明帝做道场,建“涂炭斋”,用泥巴涂在额头上,双手反绑着,嘴内衔一块玉璧,脸朝下趴倒在地上,向神叩头谢罪。遇上雨雪风霜,全身都在泥中,非常辛苦,隋代也继承下来,但是,在修炼方术方面,隋代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发展。
据《罗浮山志》记载,有一个叫苏元朗的道士,开皇年间到罗浮山青霞谷修炼大丹。他的徒弟们听说一位姓朱的道士服食灵芝成了神仙,很羡慕,大家议论起来,说灵芝这东西春天是青色,夏天赤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只有黄色灵芝最难得到。它独独长在嵩山,可惜路太远,一时弄不到。苏元朗对他们说,灵芝就在大家身体内部,用不着到其他地方去找。他说的意思是,教徒弟用体内的精气神为药材原料“炼丹”。从此,徒弟们开始学习修炼内丹。
道教炼丹术一般指外丹术,但实际上它包括外丹术和内丹术两部分。外丹就是葛洪最推崇的那一套,是用自然界的矿物、植物、动物药材为原料,在炉鼎(炼丹器具)中烧炼,产物叫金丹或还丹。内丹则指以人体内的精气神为“原料”,把人体本身当作炉鼎,最后炼成的也叫金丹或还丹。内丹术的部分内容来自中医养生和气功。道教自认为内丹比气功高级。“内丹”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北朝后期慧思所写的那篇《誓愿文》。慧思死于公元577年,四年后隋文帝立开皇年号。苏元朗或许不是首创内丹学说的人物,但他有理论总结和宣扬提倡的功劳,在道教内丹术发展史上有贡献。
苏元朗道号青霞子,大概跟他在青霞谷修炼有关。他的著作很多,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唐、宋专讲炼丹的著作中,很多都引用他的见解。苏元朗十分重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炼丹理论,主张用它来指导炼外丹和内丹。这本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怎样受重视,现在经苏元朗的提倡,很多道士开始积极钻研它,探索炼丹术的理论,直接推动了唐代道教外丹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