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与道教。北宋历代帝王对道教都很崇奉,其中数宋真宗(赵恒,公元997—1022年在位),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1125年在位)最突出。
宋初,太祖对道教并没有特别倾心,他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并重,但实际上佛教势力更大一些。宋太祖时,中国出版了第一部雕版印刷的佛教经典全集《大藏经》,因为雕成于开宝年间,世称《开宝藏》。太祖虽然对几个名望很高的道士,如苏澄隐、马志通、刘若拙等人曾加以优待,但对整个道教的态度比较严峻。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曾整顿佛道二教,让不合格的道士还俗,并下令禁止随便度人入道,禁止道士私自钻研天文星象的学问。大概是有鉴于历史教训,害怕有人利用它制造政治流言,蛊惑人心,造成社会不安定。
宋太宗赵匡义继承他的哥哥当了第二个皇帝,在当时,这不大合乎皇位父子相传的惯例。所以,他早就想到了利用道教。于是授意宦官王继恩,让道士张守真编造了一个“诩〔xu许〕圣”(神名)降凡显灵的神话。说是有一个天神,在空中召唤张守真,自称是“高天大圣玉帝”的臣下,奉玉帝的命令来到人间,帮助大宋王朝。据说在太祖临死前一天又要张守真传话,说太祖已经遵照上天符命完成建国大业,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最好选他的弟弟。太宗即位后,封此神为“诩圣将军”,特地花了三年时间在终南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上清太平宫供奉它。除每年在一定的日子设道场祭祷外,遇到旱涝灾害或政治军事大事,都要祈请它赐福消灾。太宗还赏给张守真紫衣和崇元大师的称号,让他主持上清太平宫。
太宗利用这一神话大肆宣扬,目的在于证明自己继承皇位合理合法,是奉上天玉帝的“神旨”。据说,太宗死后,“诩圣”就不再显灵了。宋真宗即位后的头几年,并不怎样热衷于道教。每年例行公事一样按时祭祀“诩圣”,还在宫中安放神像,但并不搞大规模的崇道活动。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开始,他积极利用道教为政治服务。就在这一年,真宗同宰相王旦、大臣王钦若合谋编导了所谓“天书”降临的闹剧。
当时,宋真宗已同辽国订立和约,无意为收复失地再对辽用兵,但又怕国内人民不服,想利用道教安定人心。于是,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把王旦和王钦若等人召到宫中,对他们说了一番话。大意是,真宗自己就寝的屋子四周都用青色帷幕围遮着,白天黑夜不点蜡烛根本看不清。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时分,忽然满屋子亮堂堂,不一会儿一位神人下降到屋子中央,告诉他,下月初三最好在正殿建黄箓道场一个月,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真宗不敢泄漏天机,恭恭敬敬按神人的吩咐斋戒吃素,在朝元殿建道场,等候天神赐书已有一个多月了。今天接到皇城司官员奏报,左承天门屋南角,飘下一缕黄丝帛,长二丈左右,封裹着一件像书册的东西,隐隐约约看得见里头字的笔画。这准是去年神人所说的天书!
听了真宗的话,王旦他们三呼万岁,一起到承天门取下“天书”,真宗恭恭敬敬捧着,到道场才开封。据说,天书中称赞了真宗,还告诫他要“清静简俭”,还说赵宋江山将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真宗接着搞了一系列祭祀活动,煞有介事地将神降天书这件事祭告天地、祖先。又邀请文武百官还有辽国使臣陪席,举行庆祝活动。又按天书的名,改年号为“大中祥符”。这一年四月,又有“天书”降于宫内。五月,真宗说梦见神人相告,六月份还有“天书”降于泰山。 由于事先安排,六月居然有“天书”降于泰山醴〔li礼〕泉。第二年,真宗下令,规定天书下降泰山的那一天为“天贶〔kuang况〕节”,要设道场祭祷,又令全国各地都修建天庆观。真宗制造并利用天书下降事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少见的崇道狂热。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月,真宗又自称梦见神人传达玉皇大帝的命令,让他等候赵家始祖的接见。原来赵家的始祖是远古的轩辕黄帝,名叫赵玄朗。于是,真宗布告全国,尊黄帝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过了三年,又尊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大天帝”。也就在这一时期,玉皇的地位上升为天上的最高神。
唐代奉老子为“圣祖”,真宗奉黄帝为“圣祖”;唐玄宗装神弄鬼,多次自称梦见神人,还诡称获得“灵宝符”而改年号为“天宝”,并在全国建真符观;宋真宗也装神弄鬼,多次自称梦见神人,编造“天书”下降的假话而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并在全国建天庆观。但是,宋真宗崇道的目的跟玄宗大不一样。玄宗主要是追求长生,而真宗则是为了所谓外保国,内安民。他导演“天书”下降等一系列闹剧,是为了神化赵宋王朝,对外,想吓唬十分相信天神符命的辽国统治者,使他们收敛侵略野心;对内,也能起到镇服百姓的作用。所以他比较重视传统的道教符箓派。这一派也以祈福禳〔rang瓤〕灾,除妖驱邪的斋醮法术积极为朝廷服务。而道教中重视个人修炼成仙的派别,则不受重视。
宋徽宗(公元1100—1125年在位),是北宋又一个著名的崇道皇帝。由于他昏庸无能,做皇帝才10余年就导致国家内忧外患不断,社会日益动乱。出于同真宗一样的目的,他与大臣蔡京以及宦官、道士共同策划了天神降临的闹剧。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十一月,徽宗率文武百官到南郊祭天。半道上,他声称看见不远的地方像有楼台亭阁重重叠叠,问蔡京的儿子那是什么地方。蔡京的儿子装模作样地回答说,他也看见了,这些楼台亭阁隐隐约约都离地数十丈,还说看见了不少道装穿戴的仙童相继出现在半空中,连衣服眉眼都很清楚。徽宗于是亲自写了一篇《天真降临示见记》颁布全国,命令在京城修建迎真馆,大搞所谓迎接天神降临的活动。
过了三年,喜欢吹牛说大话的道士林灵素,听说徽宗自称曾经梦游天上的神霄府,便编造了一套鬼话,说天有九霄,最高一霄是神霄,那里设有神霄府。徽宗即是神霄府的神霄玉清王,又叫长生大帝君,是玉帝的长子。为了解救人间苦难,玉帝让他来到人间当皇帝。现在神霄府暂时由他的弟弟青华帝君代管。还说蔡京等人以及林灵素本人原来都是神霄府的仙官,为了协助徽宗治理天下才下凡的。徽宗听了,又是让林灵素改掉原来的名字,又是给他赐封号。
第二年(公元1117年)二月,徽宗君臣和林灵素经过策划,又制造了一次天神降临事件。徽宗声称他的弟弟青华帝君夜里降临皇宫,带给他玉帝父亲的指示和天书等等。命令召集2000余名道士,由林灵素向他们宣告这件事。还下令京城无论官吏百姓,人人都要佩戴据说来自神霄府的秘传符箓。四月,徽宗又授意让道录院上表章册封自己为“救主道君皇帝”。徽宗导演天神降临嫌不过瘾,干脆自称天神下凡。
由于徽宗的大力推行,道教又一次达到兴盛高峰。全国各地道观林立,高级道士特别是那些道教首领地位显赫,各级官员对他们都“以客礼相见”。新的道教经书大批出笼,原来流传的也得到搜集整理。北宋初期第一次雕版印刷了佛教《大藏经》,这时第一次有了道教经典大汇集《政和万寿道藏》。
后来,这位自称天神下凡的皇帝,被金国抓去做了俘虏,死在异邦他乡。
南宋王朝吸取徽宗崇道祸国的教训,虽然也利用道教搞一些斋醮法事活动,但并不真正重视。只有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1264年在位)稍稍不同。他曾经召见正一道士35代天师张可大,授权他总管南方正一道、上清派(茅山宗)、灵宝派等道派,以及直接为皇宫服务的道教宫观的所有宗教事务。理宗还向全国推荐道经《太上感应篇》,大肆宣扬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利用它来维护封建礼教,巩固自己的统治。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作者可能是宋人李昌龄。其中对书题有一番解释:
太上者,是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动天地,必有报应也。
并说人身有“三尸神”,每时每刻都在记录这个人干的坏事。古代以十大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用这一套东西来计算日期。据说每逢庚申日,这位三尸神就要上天报告它做的记录;这个人的寿命有多长,据说就是由他做的坏事和犯下的罪恶的大小轻重来决定的。这种“天人相感”、“善恶报应”的信仰在历史上可溯源至汉代以前。宋理宗在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命令临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宫刻印《太上感应篇》,并颁发全国,使它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这部书还流传到东亚各地,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也曾翻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