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元(汉武帝太康元年)废东广汉郡并入广汉郡,郪县改作伍城县,县境分属广汉郡广汉县、伍城县辖区。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原蜀汉名将李严、李丰后裔李明、李寿、李势据蜀反晋建立成汉政权(公元303-347年),将广汉郡治由梓潼迁往雒县(今广汉市境内),复伍城为郪县,县境属地不变。
347年(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东晋名将桓温受命伐“成汉”政权。蜀地既平,取“息事安宁”意改德阳郡为遂宁郡,郡以下建置及县境属地不变。
355年(东晋永和十一年),该年为分郪县东南部和广汉县南部临郪江、涪江地带置巴兴县,治地灵鹫山。555年(西魏恭帝二年)改名为长江县。
405年(东晋义熙元年),谯纵在巴兴县水口(今大英县郪口)称王,在攻下成都后,割据四川八年,颇得蜀人爱戴。
西魏、北周时期,长江县隶遂州,607年(大业三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长江县隶之。唐代初年,即着手调整南北朝以来混乱的行政区划,确立了州、县两级行政区制。各州、县按其地理形势、面积、人口、物产等条件划分等级。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京、畿、望、紧、上、中、下七等。
宋代长江县疆域比今天大英县广,大约包括今日大英县全境和遂宁地区、蓬溪县的一部分。长江县六镇只有客馆、长滩、赵井三镇在今大英境内。
宋末元初,四川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灶冷无烟、人口骤减、田地荒芜,部分县已无民可治,于是元朝统治者采取了省并州县的措施。1282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长江县因人口太少并入蓬溪,上属四川行中书省潼川府遂宁州辖。
1376年(九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1377年(明太祖洪武十年)五月,并蓬溪县及遂宁县;1380年(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蓬溪县,遂、蓬分县而治,隶潼川州。1653年(清顺治十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复置遂宁县,蓬、遂再次分县,划界仍旧。1734年(雍正十二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等八县直至
。据《清史稿》卷69《地理志》载:清代蓬溪等级为繁难,盐井795口,县城驻赤城镇,盐课大使驻康家渡(今蓬溪县红江镇)。
1728年(清雍正八年),蓬莱镇设置巡检署,1736年(乾隆元年),改蓬莱巡检署为蓬莱镇盐大使。1756年(乾隆二十年),盐大使移至康家渡,蓬莱镇改县丞。从此,蓬莱镇成为蓬溪县下属的一个分县。清咸丰年间,大英县设中、东、西三乡团保局,今大英县为“西乡”。
1912年(民国元年),蓬溪县隶属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改蓬莱分县县丞为分知事,后为“防区制”时代(1917-1935年),大英县为邓锡侯部占有。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实行行政监察区制,蓬溪县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监察区,蓬溪改中东西乡为三个区,今大英县为蓬溪县第三区。
1950年,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蓬溪县隶属于川北行署遂宁专区。
1952年9月,四川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并入绵阳地区,蓬溪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地区。
1985年设遂宁市,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市。
1997年10月31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7]23号),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域,设立大英县。大英县辖原蓬溪县管辖的通仙、金元、智水3个乡和玉峰、象山、卓筒井、天保、蓬莱、河边、隆盛、回马8个镇以及原红江镇的文武、永和、夏家沟3个村。县政府驻蓬莱镇。
2000年,大英县辖11个镇、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大英县总人口485842人,其中: 蓬莱镇 127699、 隆盛镇 48261 、回马镇 24643 、天保镇 26144、 河边镇 37643 、卓筒井镇 26812 、玉峰镇 26855 、象山镇 32626、 民主镇 11678、 郪口镇 12272 、石门镇 11718 、通仙乡 12302 、金元乡 28315 、智水乡 9991 、寸塘口乡 11454 、五方乡 13449 、福禄乡 10004 、星花乡 13976。
2004年,大英县辖8个镇(蓬莱、隆盛、回马、天保、玉峰、象山、河边、卓筒井)、10个乡(石门、民主、郪口智水、通仙、金元、星花、五方、福禄、寸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