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张骏祥(1910~  )

图

中国电影、话剧导演,剧作家、艺术理论家、电影事业家。笔名袁俊。1910年12月17日生于江苏镇江一个书香之家。中学时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热爱文学。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留美,在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攻读导演等课程。1939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在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授导演艺术及舞台装置,并先后导演了曹禺的《蜕变》、《北京人》和李健吾的《以身作则》。1941年初,赴重庆先后主持中青剧社和中电剧团,同时为怒吼剧社、中华剧节社和神鹰剧团导演话剧,在戏剧界有广泛的影响。1939~1945年期间,创作了《边城故事》、《美国总统号》、《小城故事》、《山城故事》、《万世师表》等话剧剧本,翻译了《富贵浮云》、 《林肯在伊利诺伊州》、 《好望号》、《审判日》等外国名剧和影片《吾士吾民》。在此期间,撰写了许多有关导演理论的文章。他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A.狄恩的导演理论,并给以丰富和发展。张骏祥认为:

(1)学习导演必须掌握“画面组合”、“绘意”、“动作”、“节奏”、“做工”五个基本技术;

(2)导演应根据剧本的风格、体裁灵活运用这五个基本技术;

(3)解决好导演与演员及舞台各艺术部门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进行艺术创作。他导演的话剧,反映了他的这些理论,结构严谨,舞台各部门配合协调,形像鲜明生动,风格明朗,节奏流畅。1947年,张骏祥转入电影界,先后在上海和香港导演了《还乡日记》(1947)、《乘龙快婿》(1948)和《火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改编或导演了《胜利重逢》(1950)、《翠岗红旗》(1952)、《鸡毛信》(1952)、《新安江上》(1958)、《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白求恩大夫》(1962)、《燎原》(1962)、《大庆战歌》(1965)、《大泽龙蛇》(1982)等影片。其中《翠岗红旗》、《鸡毛信》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奖,《鸡毛信》还获得第9 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白求恩大夫》集中表现了他的电影导演艺术成就,真实感人,风格朴实清新,各种电影手法运用得娴熟流畅。他在电影导演艺术上,坚持现实主义手法,力求把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统一于形像刻画之中。在电影理论上,他颇多建树,出版了论文集《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对电影文学发表了重要意见。认为电影要重视文学性,要体现文学价值,引起电影界的普遍关注。

张骏祥长期以来一直参与中国电影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副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局长,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校长,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等职,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划、发展作出了贡献。张骏祥曾任第5、6届全国人大代表,第4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电影影评学会名誉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