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体用兼备”宗旨,是其在国际武坛独树一帜的特色。体弱者,通过持之以恒的太极拳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体健者,通过刻苦不懈的太极拳的锻炼,实现技击实用的目标。今就这一点谈谈我个人多年打太极拳的体会。
太极拳的“体”
太极拳的“体”,就是太极拳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功能。其锻炼的核心是“练气”。
人体只有保持阴阳之气平衡的理想状态,才能免于疾病的侵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病因,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首先是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被打破。
太极拳锻炼,既调和了人的阴阳之气,又强化了人体内气。初练太极拳者,不会在打套路的过程中体悟到人体内气的存在。当习练者对“体松心静”有了深刻感受之后,人体的一些特定区域,就有热、麻、胀的得气感。人的皮肉之间、骨骼之间、脏腑之间,会有一股奇妙的暖流在无阻无挡地涌动前行。这就是太极拳锻炼后,内气得以强化后表现的结果。
打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中,人体所出现的内气感传的温热感,它与参加激烈的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现象有所不同。在拳式动作的演练过程中,心愈静、体愈松,内气就会表现的愈明显。反之,单单注重拳架的外形规格,而忽视了习练者在心理状态的调练,内气感的表现就会很差。这就是为什么说太极拳是“心身同练”的内家拳术。
人体的内气来源于哪里呢?有人说内气来源于“丹田”。我认为,这种说法太概括,给人一种笼统的感觉。具体来讲,“丹田”所居之处,都是人体重要脏腑的所在之处。故此应当说,人体的内气来源于脏腑。其中人体的心气和肾气至关重要。在套路的演练过程中,通过“用意不用力”(拙力)的训练手段,以达到心气充盈的目的;通过“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的训练手段,以达到充盛肾气的目的。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心脏和肾脏是“先天之本”。太极拳运动,正是通过强化人体“先天之本”的功能,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在捋、挤、按等拳式的动作过程中,使用了“腹式呼吸”,使拳式的开合与肺的吐故纳新功能协调地配合起来。可是朋友们要特别注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与健身操的“深呼吸”有所不同。健身操,其鼻咽部和肺部呼吸动作比较大,用它们来带动腹部的起落变化。而太极拳则不然,它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借此来加强腹部收放的呼吸动作,其特别注重腹部吞吐的呼吸变化,而鼻咽部却悄无声息,它是用腹部的呼吸动作来带动鼻咽和肺部的呼吸动作的。这种独特的做法,在武术运动中称其为“拳式呼吸”。虽然都是腹式呼吸,但是主从关系却有所不同,其各自所起的生理作用也就各有千秋了。“拳式呼吸”,能引气下沉,以气助力(内劲),稳固重心,使步法稳健手法敏捷,从而使拳式动作的攻防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拳式呼吸”在套路演练的运用过程中,要遵循“蓄劲吸气,发劲呼气”的原则,并且在做象“抱球式”这样的过渡动作时,应该运用“自然呼吸”,以调和肺气,使气息顺畅无滞,使经络流畅无阻,使拳架的内气充盈饱满,表现出雄健浑厚的气势。
太极拳的“用”
太极拳的“用”,就是太极拳所具有的技击实用的功能。其锻炼的核心是“练劲”。
要想学好敌我双方对抗的搏击本领,就必须学会一些或进或退的拳式招法。然而,拳式的变化虽千姿百态,但它们的实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劲力。我认为:“无气不成功”,“无劲不成拳”。要想在实战中,充奋发挥好太极拳的技击实用功能,只有遵循《太极拳论》(王宗岳)中所讲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才能战无不胜。
太极拳理论要求,人们在打拳时,非但不用力,反而要放松。这是为什么呢?
放松,可以化解掉常人身上的僵劲、拙劲、笨劲。使劲力的传递顺畅无阻,通过“起于根(根节),顺于中(中节),达于梢(梢节)”的拳式劲力训练,使习练者获得能量具大劲力爆烈的“内劲”。常人虽然有力气,但多是零散和局部使用,经过放松训练,使四肢与躯干的劲力协调配合起来,在“命意源头在腰间”的理论指导下,腰,这个劲力的主宰,把人体上身与下身的力量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拧成了一股绳,这就是“内劲”的由来。
放松可以提高人体触觉的灵敏程度,可以强化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收信息和传导指令的能力。经过放松训练的拳式动作,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就会逐渐领悟到“听劲”的实际感受。《太极拳论》所说的“懂劲”,首先是懂“听劲”,其次是懂“内劲”。“听劲”是用来了解敌方劲力虚实变化情况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是《太极拳论》对“听劲”最高境界的描述。“内劲”是用来破坏敌方劲力平衡而失去重心的。《太极拳论》用“急来则急应,缓来则缓随”的词句,来描述“内劲”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中的劲法与其它拳术流派的劲法有所不同。它不练杠铃,不打沙袋。它是靠抖太极大枪,玩太极球,练推手,来获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劲力,概括地讲,太极拳的劲,是一种圆活无滞、灵巧擅变的特殊“活劲”。太极拳,不但在用劲上突出一个“活”字,而且在练劲上也突出一个“活”字。它的劲刚柔相济,圆活无比,仿佛是一个没有棱角的太极球。在旋转中,来化解敌方拳式动作的劲力。
《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劲法是由阴阳之理而成的。既含阳刚,又含阴柔。可是,有人却把太极拳练成了“柔拳”,一心只想着柔化,而把阳刚丢到了脑后不顾。太极拳是棉中藏铁的劲,柔必须建立在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柔软无力。在实战中遇到强敌就难以化解了,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了。
太极拳“体”与“用”的关系
有人说,太极拳是“老人拳”。其实是不明白太极拳还有“练劲防身”的作用。
太极拳的“体”是太极拳的基础。通过调节肺气吐纳,使人体的清气得以及时补充,使人体的浊气得以及时排除。通过拳式动作动静和虚实的不断转换,促进了人体气血的运行,使内气充盛通经活络,从而,提高了五脏六腑“气化”和“化气”的生理功能。若是忽视了太极拳“用”的训练,这样的拳架动作,就失去了太极拳的灵魂,不能称为拳了,只能被称作“太极拳健身操”。
太极拳的“用”是太极拳的根本。它是太极拳姓“武”,而不姓“舞”的标志。通过太极拳劲力的训练,能促进习武者自身重心平衡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提高习武者攻击敌方重心失衡的能力。这样,使拳式动作的攻防价值得以很好地体现。但是,习武者若执着于太极拳的“用”,而忽视了自身体内气机变化的平衡,长此下去,必然造成人体阴阳失调。另外,因体力消耗过大,还会造成自身脏腑功能失养,从而导致人体元气的虚亏。武术界有句俗语说“好把式活不长”。这话虽然有点偏执,但是它阐明了一个道理,倘若习武者,重技击实用,而轻养生健体,必定落得个损命短寿的结局。
总之,“体用兼备”是太极拳学永恒的追求。只有实现了强身健体的目标,才能掌握防身自卫的本领。人体经络中的气血是劲力内在的物质基础,人体筋骨中的劲力是气血外在的功能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