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交通运输地理学

研究交通运输在生产力地域组合中的作用、客货流形成和变化的经济地理基础,以及交通网和枢纽的地域结构的学科。在中国和苏联,一般将它作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发展概况

19世纪末,F.拉采尔和A.赫特纳等地理学家已认识到,交通运输对于形成景观特征和促进地理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期,法国地理学家P.维达尔-白兰士和J.白吕纳在地理研究中,则已开始注意有形的货物和人的移动。但这期间未形成交通运输地理学。1934年苏联的地理-统计学者C.B.伯恩施坦-科冈发表的《交通运输地理学概论》,是早期的系统论述之一。1946年法国地理学家R.卡波-雷伊发表的《大陆交通地理学》,成为西方交通运输地理的权威性专著。50年代开始,交通运输地理受到重视,逐渐形成为地理学中一个分支学科。苏联学者着重研究交通运输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区际运输联系和合理运输,代表著作有Е.Д.哈努科夫的《运输与生产配置》(1956),И.В.尼科利斯基的《苏联运输地理》(1960,第一版)。欧美学者则着重于港口和航空地理研究、城市与市郊交通系统、交通运输和市场区位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英国地理学家F.W.摩根1952年出版的《港口与港湾》结合地理条件进行论述,很有特色。7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采用数量方法进行研究的著作显著增多,其中总结性的著作如E.J.推弗和H.L.戈蒂埃的《交通运输地理》等。在中国,这门学科是50年代中期由苏联引入的,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在综合运输、选线设计、运输区划、城市对外交通枢纽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研究内容

作为研究交通运输活动空间组织的学科,交通运输地理可分为下面4个部分:

(1)理论交通运输地理。研究内容包括交通运输网的构成及其各种交通方式的地位,交通运输在生产布局中的作用,运输联系和客、货流分布及其演变趋势,合理运输与货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交通运输布局的经济效益计算和地域系统评述,交通网络和站场布局的类型和模式,交通运输区划的原理和方法。

(2)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分别研究铁路、水运、公路、管道、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经济技术特点及地域的适应性。

(3)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分别从国际、国家、国内经济行政区,或按河川流域、地形单元进行交通网络和客、货流的分析,通过对区域交通运输情况的描述,揭示区内经济结构的空间联系和区际物质联系的内在规律。

(4)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研究和预测城镇内部道路交通网和客、货流与交通流的形成变化规律,城市对外交通线和站、港空间布局,以及综合交通系统。

目的和任务

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寻求自然条件有利、技术措施先进、经济社会效意最大的交通运输地域组合方案,使交通网的布局合理化,减少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延续耗费,节约居民用于交通的支出,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它的基本任务是参与有关生产布局的工作,如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厂址选择等,解决有关交通运输的地理问题、交通网和客货流的调查和规划、运输区划、交通运输布局的条件分析和经济论证。

研究特点和方法

交通运输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因此在研究中:

(1)把交通运输现象作为生产力地域组合中的一个环节来考虑,特别注意地理环境同它的相互作用;

(2)大量采用空间地域的分析方法,如分析交通运输的地域差异、区域网型和运量结构、交通运输区划、交通点和线的区位,以及交通网络分析、交通运输系统模拟等;

(3)按照国家和区域(经济行政区、吸引范围、流域等)对交通运输分布现状、发展趋向进行评述和预测。

交通运输地理学还具有综合性特征,综合分析交通运输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及其结合,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统一交通网的内在结构、空间布局和时间次序,揭示其内在机制并预测其未来趋势。

研究中利用一系列具体经济指标:运量、运距、周转量、运输能力、成本、运价、投资、利润等,以及科学管理和计划方法。在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方面,同现代数学联系日益密切。除大量应用分析数学、线性规划、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外,还引入了网络分析、动态规划、排队论、模糊数学和投入-产出模式等方法。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是交通运输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交通运输地理学扩充了这两个学科的内容。运输经济学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和设计学科如铁道建筑、港口工程、公路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等,则有助于交通运输地理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发展的综合运输学科,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与交通运输地理共同为统一运输网的宏观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但前者侧重于设备、经济、综合利用和比较计算,而后者更注意地域结构的分析。在一些国家出现的交通工程学,研究交通流与行车设施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成为交通运输地理通向实际应用的又一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