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吴亡入越,后越亡复属楚。
秦至东汉末年,境域先后隶属九江郡、临淮郡、广陵郡的棠邑县。
三国时,境域先属魏,后属吴。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今东门一带建宣化镇。
东晋隆化元年(397年),宣化镇隶属秦郡尉氏县。
南朝梁天盛元年(502年),分尉氏县为尉氏、棠邑两县,境域属尉氏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宣化镇改为六合镇。
开皇四年(584年)置六合县,境域属六合县。
唐、宋、元三朝,境域属六合县孝义乡。
洪武九年(1376年)置江浦县,县治设于浦口城内(今东门大街)。以宣化山口为界(今泰山庙),以南属江浦县,以北属六合县;两县均隶属应天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境域分属六合、江浦两县。
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天国改江浦县为天浦省,境域属之。
同治三年(1864年),复属六合、江浦两县。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袁世凯政府将浦口辟为商埠。
民国一十六年(1927年)6月,国民政府将浦口商埠区域(今浦口镇范围)划归南京市,并设浦口商埠管理处。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浦口商埠区域建立南京市第八区,为浦口建区之始。
民国二十六年(1932年),浦口被日军占领后,复归江浦县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浦口商埠区恢复南京市第八区建制。此间,东门镇和南门镇仍属江浦县浦镇区。
1949年4月22日,浦口解放。同月,东门镇和南门镇从江浦县划入南京市,成立南京市两浦区。并将原浦口分为南镇和北镇,泰山境域内设有东门镇、南镇、北镇3个镇。10月,南镇农村部分划出成立吉袱乡,北镇农村部分划出成立柳袱乡。
1950年秋,柳袱乡分为柳袱、三河2个乡;撤销南镇和北镇,建立浦口镇。至此,泰山境域有2镇(浦口镇、东门镇)2乡(三河乡、柳袱乡)。
1953年6月,东门镇农村部分划出,与南镇农村部分合并成立杨北乡。
1955年9月,根据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浦口镇,设老江口、阳沟街、小河南3个街道。此后,行政区划变动频繁。
1958年8月31日,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后改为浦镇人民公社)。
至1960年3月,境内东门镇和农村部分全部划归浦镇人民公社管辖。5月,撤销小河南、老江口两个街道,合并成立浦口城市人民公社。
1962年4月,撤销浦口城市人民公社,建立大马路、老江口两个街道,7月恢复东门镇建置。
1963年6月,浦镇公社划分为三河、宝塔、顶山、吉庆4个公社。
1969年3月,撤销老江口、大马路2个街道,合并恢复成立浦口镇。
1983年,改人民公社为乡建置,三河公社改为三河乡。
1989年6月25日,撤销东门镇和三河乡,合并成立泰山镇;撤销浦口镇,设立浦口街道。
2002年11月,撤销浦口街道和泰山镇,合并成立泰山街道,办事处设在柳洲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