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芋子作用
1、施肥配方:适宜的芋头专用控释肥配比(氮-磷-钾)主要包括14-9-16和18-9-12等。
2、施肥时间和方式:在霜后播种前基施,控释肥一次性施入栽植沟的底部,与部分土壤混合后栽植秧苗。
3、施肥用量:每亩施用控释专用肥50千克左右。
肥料特点:
1、芋头要求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施用腐秆灵沤制的有机肥、活性硅镁钙肥作基肥能达到这些要求。
2、芋头是喜钾作物,LPK肥中有大量的活性钾、磷养分、充分满足芋头对钾的需要。 3、芋头的球茎膨大和淀粉积累,香味增加、抗病和耐贮运效果主要是由施用LPK肥和活性硅镁钙肥所致,效果理想。
4、快速补充养分、延长功能叶衰老可叶面喷施美绿。
施肥方法
1、基 肥:
第1种方法,施用经腐秆灵腐熟的农家肥,按常规习惯用量。
第2种方法,施用活性硅镁钙肥每亩50kg。(可与农家肥混合堆沤,也可与堆沤好的农家肥混合施用)。
重视有机基肥,配合磷钾肥的施用 芋头喜欢较多的肥料,一般每7平方米(亩)施优质腐。 双垄时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25厘米,垄高15厘米,株距35~40厘米,每7平方米(亩)种植30。
2、追 肥:
追肥量及次数应以田间营养诊断为基础,基肥足,肥力好的地块可适量下肥。可结合除草、培土、浇水同时进行。
第一次在4叶期左右,第二至第四次在7-14叶期进行,间隔10-14天施一次。
第一、二次追肥:LPK肥4kg/亩+尿素5-10kg/亩,兑水200倍淋施,或开沟施于根旁。 第三、四次追肥:LPK肥3-4kg/亩+尿素0-3kg/亩,兑水200倍淋施,或开沟施于根旁。
芋头根系吸收能力较弱,不能像其他根系发达的作用那样深入土壤充分吸收养分,因此在种植芋头前期应该重视土壤基肥的施用,再次着重向大家介绍后期施肥方法,后期针对芋头施肥可通过根外追肥来及时补充其生长所需养分,这样做的好处是芋头根系较弱,后期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和吸收能力等方面原因不宜再覆土施肥。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叶面追肥,在此向大家推荐德化新陆叶面肥,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不仅能快速利用芋头叶面光合呼吸作用直达芋头果实部位,而且对芋头植株根系吸收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提高,另外的优点是能极大地改善土壤因长期使用工业化学肥料造成的板结问题。
2. 地芋子什么样
炮弹芋头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发芽适温15~20℃,幼苗期适温20~25℃,壮叶期适温25~30℃。球茎生长适温为15~25℃,一般高温季节形成母芋(20~35℃)、母芋达6~8节后母芋基本形成,子芋在9月之后形成。芋头属于半阳性,不耐夏季强日照,但水芋对光照要求较高,球茎膨大宜在9月短日照之后形成。光周期长短对母芋影响小,对子芋影响较大。芋头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有机含量高的土壤,故农民在种芋前沟中施入肥料、草木灰,以利芋头的生长。
1.栽种 芋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种,宜选土壤比较深,肥沃,地势较比较低平的土地种植,不能连作。
2.肥水管理 芋头喜湿怕旱,当田间出苗到80%时,浇一次齐苗水,以保全苗促根系生长,幼苗3片叶前,保持见干见湿,当田土干到发白时,小水浇灌,当4~5片真叶后到球茎膨大期,要大水勤浇,7~10天浇水一次。高温干旱季节,注意早晚浇水,防旱防热,9月下旬后需水量减少,要少浇水,平时还要注意排水降渍。
3.芋生长期长,需肥量大,追肥3-4次,2-3片叶的时候首次追肥,一亩地用肥料10千克,加水8-10倍浇施;5片叶时追二次肥,每亩尿素10~15千克,磷酸二氢钾3~5千克;7~8片叶时,地下球茎开始膨大,可追第三次肥,每亩尿素25~30千克,硫酸钾20~25千克。每次施肥开沟撒于沟内,施后结合培土平沟。
4.采收 当地下部茎叶变黄,根开始干枯的时候就可以收获了,双手手心相对,十指紧握芋头,左右旋转2~3次,拔起芋头。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选晴天掘收。
3. 地芋的功效与禁忌
(一)选土深翻
芋喜温暖不耐干早,由于根毛少吸收力弱,宜选土质肥沃,背风不当西晒,泥脚深浅适度的水田、低洼地块及沟渠栽培。早芋虽能在旱地生长,但仍要求在疏松肥沃低湿地块为好,坡地易受旱,产量低。芋不耐强光,在阴蔽的环境中生长好。忌连作,连作影响根系生长与分羹,腐烂严重,产量低,应2~3年轮作一次。芋要深栽,地要深翻1尺以上,整平以便排灌时深浅一致。
(二)播种育苗,适时定植
为了在伏旱来临前植株封林,争取有较长的生长季节宜在2月中下旬播种育苗。选圆正重1两以上的芋儿作种芋,将种芋先晒2~3天(大魁芋不晒种)促进发芽。用温床或在向阳背风排水良好的地块用薄膜覆盖冷床育苗,保持20~25℃的温度和50%的湿度。芋根再生力弱,床底土要紧实,使初生根不入底土,便于移栽时不断根,易成活。在床上先铺一层土,厚度以插稳种芋为度,以行株距5 x2寸放种,亩用种300~400斤。放种后用堆肥或细土盖种约1寸厚,上泼猪粪水,然后盖薄膜或稻草等物保温防寒,待苗高1-1.5寸时揭开复盖物,接受阳光,早芋宜栽小苗,"水芋苗高4~5寸时栽植,定植时间3月中旬到4月上旬。在此范围内宜早不宜迟。也可头年原地留种不挖,次年3~4月边挖边裁。也可用母芋按顶部芽眼切块作种。
(三)重施底肥,密核深栽
芋耐肥力强,需肥量大,要重施底肥,亩用堆沤肥4000斤以上并增施草木灰、骨粉(或过磷酸钙等)。水芋在栽前半月每亩下青草4000-5000斤作底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促进高产。芋叶数不多,开展度不大,较耐阴蔽可密植,单行或厢栽两行均可,亩栽4000株左右。芋宜深裁以利球茎发育,深度可达5一6寸,但地下水位高的地区3-4寸深即可。一般顶芽向上,潮湿地横放种芋。为了便于培土多采用宽行密退窝栽植,行株距1.5-2x0.7-1.0尺。
4. 吴芋子的功效与作用
云光水心荷初放-----芋
联络一失吴终乱-----头
十分具体不作假-----真
白芍配合飞扬草-----的
如今吟别了一生-----好
相恋时难别亦难-----想
尔等佳人盼团圆-----你
5. 芋子有什么作用
芋头中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皂角甙等多种成分,所含的矿物质中,氟的含量较高,具有洁齿防龋、保护牙齿的作用。
芋头丰富的营养价值,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作为防治癌瘤的常用药膳主食。在癌症手术或术后放疗、化疗又其康复过程中,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芋头含有一种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球蛋白,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芋头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帮助机体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理异常,同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故中医认为芋头可补中益气。
扩展资料
芋头的食用禁忌:
1、芋头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芋头属于碱性食物,而人体内部属于酸性,在食用芋头后,芋头在胃内中和为分泌为胃酸,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
2、芋头吃多了容易腹胀
芋头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气体,若一次性使用大量的芋头,在胃里分解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引起腹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芋头怎么吃更有营养 芋头虽好但不可多吃
6. 芋子功效与作用
芋园子是一道著名的闽南小吃,属于福建和台湾地区的传统甜点。其由香芋、红薯、紫薯、木薯粉等材料制作而成,具有多个品种和做法。
芋园子本身是天然产物,无任何添加剂,具有清凉沁脾,清热泻火,解三焦之燥,通七窍之神的功效。
因其本身微带酸甜,清凉爽口,所以从古至今被用作夏令冷食。
7. 黑地芋有什么用处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
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汉代髹漆业的辉煌成就;
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的记载;
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
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
宛如梦中的千年遗容,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
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现场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示面积5243.8平方米,陈列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现作为大背景,以三位墓主轪侯利苍一家人生活为主线,通过千余件珍贵展品历史与艺术交融的形式,分为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以故事叙事手法,描绘了一幅轪侯家人生前的生活画卷,逝后严格按仪轨下葬并带走死后世界生活所需,折射出汉初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多维宇宙观,从横切面展示当时的中国所达到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科技成就及重大贡献。
第一单元:惊世发掘
第一单元是整个陈列背景。利用文献和考古材料,用一种客观、真实的视角讲述马王堆谜一般的传说及马王堆三座墓葬发现发掘情况及远大影响,介绍三个墓主身份及其生活年代,让观众知晓汉代墓葬构造、丧葬礼制和相关考古学知识。
马王堆汉墓外景
纪年木牍
长方形薄木板,纵向从右至左墨书秦隶风格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葬)郎中,移藏(葬)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葬)君”。经考证,“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是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二月二十四日,木牍记载了马王堆3号墓下葬的确切时间,是推断3号墓年代的主要依据。
偶人
偶人,又叫镇墓俑,出于墓道两侧壁龛。
“长沙丞相”铜印
利苍墓出土。墓主官印。鎏金,龟纽,印面雕刻阴文篆书“长沙丞相”。据《史记》记载,汉初诸侯国的丞相印是黄金制作,此为鎏金铜印,显然不是原印。“长沙”系汉初长沙国的省称,诸侯国丞相在政府机构中地位仅次于诸侯王,不但统率小朝廷里的文武官员,而且控制王国军队,实为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利苍”玉印
墓主私印。印面雕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字体工整清秀。
帛画《车马仪仗图》
利豨墓出土。棺室西壁悬挂的帛画。全画为横式构图,依据内容不同分为四个阵列:左上方绘两排侍卫,簇拥着最上面头带长冠、腰佩长剑、身材高大的墓主缓缓前行;左下方绘方阵和击鼓鸣钟场面;右上方是整齐的车阵;右下方是14列骑兵。帛画上所有人物、车骑都面向墓主,似在举行一次盛大仪式,应为军队祭祀或检阅之类的大型活动。该帛画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写实性绘画之一。
锥画漆弩机
利豨墓出土。木质明器。弩是一种远射程兵器。秦以前的弩长度只有52厘米左右,此弩大大加长,射程就更远。汉代弩有先进的瞄准装置,射程一般在120~200步之间,约合167~278米。在汉代,蹶张弩、腰引弩均已常见。
第二单元:生活与艺术
第二单元“生活与艺术”,利用出土文物,对轪侯一家衣食起居状况进行还原,表现他们对现实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生命、生活的热爱,进而通过这些文物,反映当时农业、手工业取得的非凡成就和漆器、丝织品制造所达到的炉火纯青艺术水平以及音乐文化的昌盛。分为千金之家、君幸食、衣被锦绣三组,主要反映轪侯一家的物质生活。
泥“半两”钱
金饼、铜“半两”钱都是汉初流通货币。珠玑、犀角、象牙是象征财富的“上币”。这些财宝在辛追墓中都以陶制、木质替代品形式出土。可能有观众会问,利苍一家不是“千金之家”吗。为什么不用真的珠宝下葬呢?这是因为秦朝末年的连年动荡,造成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汉初至文帝景帝时一直奉行“休养生息”政策,并倡导薄葬,不得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入葬。所以轪侯家为了响应政策,财宝都用陶制品和木制品替代了。
歌舞俑、奏乐俑
歌舞俑、奏乐俑
两汉时期,贵族们每有宾客宴饮,则必有歌舞侑酒助兴,特别在一些贵族家庭中,更是专门蓄养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奴婢。同样,贵族们也将大量歌舞奏乐俑陪葬于墓中,以供他们在死后世界继续享乐。
着衣女侍俑
辛追墓出土。应为轪侯夫人的贴身婢女,着衣已残。因其地位较高,在制作和包装上都很讲究。木俑身着纹锦镶边的绣花长袍,墨绘眉目,朱绘双唇,面目清丽姣好,神态娴静,身材修长,比例匀称,雕刻工致。
“冠人”男俑
辛追墓出土。体形高大,头戴长冠,身穿丝绸长袍,鞋底刻有“冠人”二字。“冠人”通“倌人”,是轪侯家众奴婢之长。
云龙纹漆屏风
辛追墓出土,室内陈设用具。
博具
利豨墓出土。博戏属于一种高雅的智力竞争性活动,先秦时就已流行,汉代尤盛,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此套博具包括1个博局,六黑六白共12颗大棋子、20颗小棋子、42根算筹,削、刮刀以及骰子各一件,装在特制的漆盒里。骰子共18面,分别为一至十六。
二十五弦瑟
辛追墓出土。出土时裹有瑟衣。瑟由面板、底板合成,中空。弦下有可移动的调音柱,底部两端有共鸣窗。此瑟为目前发现最完整的秦汉古瑟之一,为研究古代音乐史及汉代乐器演奏方法、汉代音乐文化发展水平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实物资料。
竽
辛追墓出土。竽是一种音域较广的吹奏乐器。成语“滥竽充数”说明当时竽受欢迎程度。此竽管虽保存完整,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也无气孔、气槽和控制音高的簧片,属于陪葬模型。利豨墓也出土一件竽,虽外表残破,但内部结构完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用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喜爱吹竽自乐。
“轪侯家”云龙纹大漆盘
利豨墓出土。盥洗用具。铭文为物主“轪侯家”。
云纹漆鼎
辛追、利豨墓出土。鼎为盛食器,匕与鼎同出,匕常置鼎中,可取鼎内之食,先秦时鼎匕配套作礼器使用。漆鼎不便加热,显然已由调味的盛食礼器演变成单纯的盛食器,它们是目前现存完好的西汉漆鼎,堪称“标准器”。辛追墓的七鼎反映了轪侯家享有“诸侯七鼎”的等级制度。
双层六子锥画漆奁
利豨墓出土。梳妆盒。器表锥画云气纹、几何纹、飞鸟、奔犬、立鹿等纹样,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别致的带有子奁的梳妆盒之一。器身分上下两层,放置梳妆或化妆用品。
油彩双层长方奁
利豨墓出土。出土时漆奁内置漆纚纱冠,并有其附属丝织物、木棍等该冠佩戴的配套用品。夹纻胎。盖、上层外壁口沿部花纹用白色凸起线条勾边,内用矿物颜料调油填绘卷云纹。
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辛追墓出土。衣料。马王堆汉墓出土刺绣衣物及用品近50件。这些绣品是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先墨绘好线图的织物上,运用“锁绣”、“平针绣”等针法绣成。该绣采用锁绣法以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飞卷的流云和云中隐约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故随葬品清单遣册称之为“乘云绣”。
菱纹罗地“信期绣”
辛追墓出土。辛追墓随葬“信期绣”物品19件,其中单幅三件,完整衣物十件,棺内残衣六件。图案用朱红、棕红、深绿和金黄等色丝线,绣成流云、卷枝花草和长尾小鸟等。变形长尾小鸟似燕,寓意“似燕归来”,故墓中随葬品清单遣册称之为“信期绣”。
素纱单衣
辛追墓出土。右衽(rèn,衣襟)、直裾(jū,衣服的前襟)。重49克。汉代人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多数学者认为它可能穿在锦绣衣服的外面,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产生朦胧美感;也有学者认为其当时是作为内衣穿着。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之作,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辛追墓出土。交领、右衽、曲裾,朱红菱纹罗面料,素绢里、缘,内絮丝绵。其款式类似古代“深衣”,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
第三单元:简帛典藏
第三单元“简帛典藏”,集中呈现马王堆简牍帛书所记载的举世瞩目科技成就和思想文献,同时也间接反映轪侯家人的知识结构、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主要反映轪侯一家人精神生活。分为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历史哲学、阴阳五行四组。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利豨墓出土。该帛书以朱墨两色绘有云、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天象图像约250幅,并附有简短文字说明,是一种利用天象来占验战争胜败的图书。此书中科学价值最高的是31幅彗星图,每颗彗星都标有名称,有彗头和彗尾,除最后一颗外,都是头朝下,尾朝上,符合彗尾总是背离太阳的科学规律,并已经注意到了彗尾的形态差异。这足以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观测彗星已取得了惊人成就,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彗星图谱。
帛书《五星占》
利豨墓出土。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占文和行度表两部分组成:占文利用星象预测人间吉凶,行度表记载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前177年)70年间金、木、土星运行的位置,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 日只多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只小1.09日;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大0.54年。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学已取得极高成就。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利豨墓出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编制最准确的军事地图。图中方位上南下北,与今地图相反。主区包括长沙国南部八县,即今湘江上游第一大支流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区,图中水系与现代地图大体相同;邻区为南越王赵佗的辖地,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大部分和广西小部分地区。地图对所绘内容的分类分级、符号设计、主区详邻区略等较为科学的制图原则,至今仍在沿用。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利豨墓出土。系统介绍了人体六条足脉、五条臂脉的名称、循行路径、生理病理特点及如何用灸法来治疗。11脉循行方向全是向心的,治疗全是灸法,无穴位名称和针治记载。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之《灵枢•经脉篇》极为相近,但比其更简略。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经络学著作。
帛书《五十二病方》
利豨墓出土。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着。一万余字,记载治疗52种疾病的方剂和疗法,共用古医方280个、药名254种,疗法以药疗为主,也有炙法、砭石及外科手术割治等。此页有外科手术割痔疮的记载。
帛画《导引图》
利豨墓出土。现存最早的彩绘气功导引操练图。帛上共有44个人物做健身运动的姿态。所绘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姿态动作各异,或坐,或站,或徒手导引,或持器械发功。31处有文字说明,各标注名称及功用。其内容包括保健功和医疗功两类。
帛书《周易•六十四卦》
利豨墓出土。约5000字。每卦开头均绘有卦图,与传世本对比,主要是卦序、卦辞、卦名和爻(yáo )辞有所差异,是《周易》最古的抄本之一。对校勘订正通行本《周易》、研究《周易》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太一祝”图》
这幅图出土于利豨墓的漆盒中,图分三层:图上部正中头戴鹿角的,就是古人又敬又怕的“太一神”。“太一神”肩部左右两侧为雷、雨、风等天神;中层为四个执兵器的武神;下层有三条神龙。这是一幅群神共同护佑的“太一神”出行的场景。全图具有浓厚的巫文化氛围,这与汉代巫术流行不无关系。有学者认为,墓主人生前为军事将领,这幅怪诞的图画,是墓主出征前祭祷“太一”神、祈求战争胜利、保佑自己站中不受伤害的兵祷。
第四单元:永生之梦
第四单元“永生之梦”,通过筑墓方式、棺椁结构和遗体标本,反映轪侯家人对死后世界的认知和对遗体处理,希望其肉身不朽,在阴间继续享受奢华生活,而其灵魂要在天国永恒存在,反映汉代人的“不死”观念和对宇宙空间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生命意识,演绎着永生之梦。分为T形帛画、井椁、四重套棺、肉身不朽四组。
辛追墓“非衣”帛画
帛画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麻质绦带。因画有死者肖像,被当做“魂幡”,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放置在内棺盖上。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画,画面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有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
木椁
辛追墓外椁。原置于墓坑底部的三根方形枕木上,有盖板两层、顶板一层和底板两层。模仿生前居室的椁室,由棺室与四个边厢组成,形状像“井”字,古文献称为“井椁”。边厢总面积6.8平方米,体积9.79立方米,放置随葬品1000多件。棺室内有四层套棺。整椁由杉木斫成,采用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而成,其中最大的壁板长4.84米,宽1.52米,重1.5吨。这是迄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
黑地彩绘漆棺
辛追墓出土。第二层棺。棺内髹朱漆,外以黑漆作地,彩绘奔放、飘逸的云气纹;云气纹中绘“仙人降豹”“怪神操蛇”“巨鸟衔鱼”“仙人弹奏”等110多个神怪图案。图案笔法生动流畅,极富浪漫色彩。黑漆地上所描绘的栩栩如生的神怪动物形象,所表现的是死者灵魂正在进入受到神灵保护的地府。
朱地彩绘漆棺
辛追墓出土。第三层棺。通体内外皆髹朱漆,外表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色漆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案。以红色与不死仙境来表现死者已摆脱邪魔侵扰,到达成仙不死之境。漆棺画法潇洒生动,用线奔放,干净利落,代表了汉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成就。
锦饰漆棺
辛追墓出土。这是直接装殓轪侯夫人遗体之棺,习称“锦饰内棺”。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棺外横缠两道宽12厘米、厚六至七层的丝带。盖板和四壁饰铺绒绣和羽毛贴花绢,象征着顺利通达不死之仙境,羽化成仙。
8. 地芋的作用和功效
地榆,蔷薇科地榆属植物。其生于向阳山坡、灌丛,喜沙性土壤。地榆高30~120厘米;根粗壮,多呈纺锤形,稀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及横裂纹,横切面黄白或紫红色,较平正;茎直立;小叶片有短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茎生叶较少。其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