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bei
[外文]:Mytilus edulis
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异柱目(Anisomyaria)贻贝科(Mytilidae)贻贝属。又名海红,干制品称淡菜。海产经济贝类,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广泛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海域的沿岸带,以英吉利海峡、北海、地中海、日本海及北美两岸数量较多,中国的黄海与渤海也有分布。
形态贻贝贝壳中等大小,较薄,呈楔形,前端略尖,后端宽而圆,背缘呈弧形,腹部较直。壳长不及壳高的两倍。壳表面黑褐色,壳顶端常呈紫色;壳内面灰白色或淡蓝色。足丝淡褐色,细而软,端部扩大呈盘状。(见彩图)
生物学特性通常栖息于沿岸内湾海域,自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米左右数量较多,以足丝附着在岩礁、木桩、海港建筑物、浮标、船底及养殖筏架等物体上群集生活,附着后一般不再移动。当环境条件不良时,可自行脱掉足丝,转移到新的场所再行附着。耐温范围约0~28℃,栖息地海水比重范围为1.010~1.025,海水透明度要在0.5~1米以上,对污水的耐受能力较强。滤食性,主食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一般 1年可达性成熟。通常为雌雄异体,有性转换现象。雌体性腺橙黄色或橘红色,雄体为乳白色或淡黄色。繁殖期因地而异,在寒温带海域1年只有1个繁殖期;在暖温带则有春、秋2个繁殖期。卵生,精、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发育,繁殖力较强,产卵量一次可达数十万到数千万粒。受精卵孵化成幼虫,幼虫进一步发育经过担轮期与面盘期各浮游生活阶段,最后变态转入底栖附着成为稚贝。从受精卵到稚贝的时间通常为4个星期左右。生长 1年壳长可达6厘米,2年8厘米,3年9.5厘米。
养殖荷兰很早以前就采用海底播种方法养殖贻贝。这种方法管理简便,成本较低,但贻贝生长较慢,且易受敌害侵食。1235年法国开始在潮间带与低潮浅水区采用篱笆式养殖法,使贻贝脱离海底,生长较快,同时篱笆桩基部设有防止底栖水生动物爬到桩上的设施,可避免敌害侵袭。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用筏式养殖贻贝,不仅大大扩大了可养海区,更有效地防止了敌害,而且可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贝的质量,从而成为主要的养殖方式。
贻贝养殖主要分自然采苗(或人工育苗)和养成两个阶段。养殖用苗主要来源于自然采苗,即在贻贝繁殖季节选好采苗海区,设置浮筏,适时投放悬挂采苗器(附苗器),让海水中的贻贝幼虫变态后及时附上长大成苗,为养殖生产提供大量苗种。此法易受气候海况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每年附苗量丰歉不定。在自然苗源严重不足时,除从外地移苗外,可借助于人工育苗。养成方式可分为插桩式、底播式、篱笆式及筏式等。当今以筏式养成为先进,中国一般在养成海区设置延绳浮筏,将分包移至养成绳(1.5~2米长)上的贝苗,分挂在浮筏上养成(绳间距约 0.5米)。此外还可将贻贝与海带、紫菜等藻类套养或间养,以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
贻贝分苗后经半年或 1年即可收获。收获时将成串的贻贝从养殖浮筏上解下,集中装运鲜销或加工。
经济价值贻贝主要供食用,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干肉含蛋白质59.1%,脂肪7.6%,碳水化合物13.4%,此外还有较多的钙、磷、铁与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除鲜食外,可加工制成干品、罐头等食品。贝肉浆汁可提制贻贝油,为很好的调味品。贝壳可作贝雕工艺原料。贝壳料可制做肥料及配合饲料。据《本草纲目》记载,贻贝还有治疗虚痨伤惫、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肠鸣腰痛等症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