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慢性病病人的数字在不断增加。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在一般人群中,因患慢性病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躯体或心理功能缺损,影响社会适应者,占8%左右。那么,得上了某种慢性病,会有哪些心理反应?在心理上又如何保健呢?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反应,因其疾病种类、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痛苦程度、社会心理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特征的不同,而有其相应的特点。不过,一般来说,他们的心理反应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的。
1.抑郁沮丧。在慢性病病人中,情绪抑郁沮丧者并不少见。这是由于病人丧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在事业、经济、社会活动、家庭生活方面均有一定损失,再加上病魔的长期折磨,尤其是病人性格内向、或遇事责己过多者,则很容易怪罪自己,感到与其活在世上给家庭和他人带来累赘和不幸,还不如早点死了干净。因此对疾病失去治愈的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悲观厌世。此时,除了亲人的关心和抚慰外,病人应保持心情的平稳,对于疾病本身引起的各种感觉,不要过分紧张、恐惧和忧虑,并努力解脱抑郁情绪。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对各种事物有正确的和通达的认识,对疾病本身和对人体本身有科学的了解,万万不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地分析自己的疾病。要知道,科学地认识疾病,是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基础。
2.易受暗示。有的慢性病病人会变得过分注意自己,对自身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哪怕是饭后略有不适,都可以引起心理上的极度不安,其注意力几乎总是集中在自己的身体和疾病上。这便是一种不良的自我暗示。当然,暗示的起因,不仅在病人自身,还可以来自外部环境。比如,在集体治疗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周围的人都是体弱病残者,这就有可能使处在这种环境里的人,感到自己也是一个病残的人。如果互相间谈论的又都是各种病痛体验,那么,通过语言的暗示作用,又可使某些人感到自己也具有某些症状。所以,病人不必见了人就谈自己的病;而亲友关心病人时,也不必见了面就问病情。此时,如果一个慢性病人每天做户外活动的时候,不是把意识集中在大自然方面,不是去享受宁静、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而是处处都想着自己的疾病,那么,这种锻炼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这种自我暗示必然唤起恶劣的情绪。祖国传统的气功,特别强调要“意守丹田”;练太极拳则要求“意领形动”,从心理学角度看,这都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重视到意识的作用和暗示的影响,进而使病人摆脱疾病体验,防止不良的自我暗示,并能调整情绪反应。
3.疾病的习惯化。在慢性病的演变和治疗过程中,病人往往会产生心理上对疾病的习惯化,也就是认为自己的病状是长期持续的,于是在心理上也要持续地依赖于医生的治疗以及他人的照顾,安心休养下去。这对于康复治疗显然是不利的。因此,处于康复期的慢性病人,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好好休息,又要进行适当活动;既要安心养病,又要为日后恢复工作或社会生活进行准备;既要接受和配合治疗,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才能产生“康复”的动机,在心理上感到需要“康复”,并使自己摆脱心理依赖,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