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i Zheng
中国唐初政治家和思想家。字玄成,鉅鹿下曲阳(今河北晋阳西)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早年就学于隋朝大儒王通,属意于王霸之略和纵横之说。在隋末战乱中,曾参加农民起义,后归唐。武德四年(621)为太子李建成所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被拜为谏议大夫,直言进谏,受到赏识和重用。后迁为秘书监、侍中、太子太师,并被进阶为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贞观十七年(643)病卒于任。死后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其思想和事迹散见于《贞观政要》、《魏郑公谏录》等书中。
主要政治思想魏徵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围绕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问题展开的。其要点有:
(1)与民休息,励精图治。他强调以历史为鉴,经常以隋二世而亡为例,认为崇尚浮华,淫乐无度,横征暴敛,好大喜功,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视仁兆为草芥,顾群臣如寇仇,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主政的关键是息末敦本,与民休息,励精图治。“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贞观政要·君道》)。由乱及治必须息干戈土木,罢不急之务,省靡丽之作,节己顺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否则就无以为治。他提出了“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贞观政要·诚信》)的施政方针。
(2)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他认为当今之要务,应思隋亡以为鉴,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思其所以乱,则治;思其所以亡,则存。在大乱之后,在成功面前,应兢兢业业,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善始慎终。他说:“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贞观政要·君道》)这著名的“十思”思相和后来提出的“十渐”(即批评李世民“渐不克终”的十个问题及提出的改进办法)主张,意在告诫李世民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务实求治,以实现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认为有道明君必须“兼听”,不能“偏信”。兼听就是要虚己外求,倾听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要兼听就不能怕批评,不能怕意见尖锐,更不能把激切的意见和诽谤混为一谈。偏信就是刚愎自用。偏听偏信是君主昏庸无能的表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这一名言,包含着深刻哲理。
影响魏徵的长治久安思想,与民休息、居安思危、兼听广纳的主张,对于康初的稳定和发展,对于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主张也为后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