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智力技能

通过学习形成的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技能。例如语文和数学学习中形成的阅读、写作、运算与解题等技能。智力技能不同于操作技能,是智育心理学的一个特殊研究课题。

智力技能这一术语,初见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心理学著作中。苏联心理学家Τ.г.叶戈罗夫在1953年出版的《阅读技能的掌握心理学》一书中曾使用了智力熟练一词。后来在苏联心理学家Н.Α.梅钦斯卡娅等著作中称为智力技能(1957)。在美国,R.M.加涅(1975)在谈到学习的结果时曾把智力技能作为5 种学习结果之一。但他所说的智力技能实际上指的是概念与法则的实际应用,与上述苏联心理学家的智力技能概念并不一致,而他所谓的认知策略则与之比较接近。在中国,有人把智力技能称为心智技能。智力技能有别于操作技能在于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作为智力技能构成单位的智力动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动作对象是观念性的客体,而不是物质或物质化客体。

(2)就动作的实现来说,是通过内隐的头脑内部言语动作进行的,而不是通过外显的外部机体运动来进行的。

(3)就动作的结构方面来说,其动作的构成要素可以高度缩简甚至省略,而操作性动作的结构在熟练时虽也可以缩简,但有一定限度,不能省略。

智力技能是智力动作形成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以Π.Я.加尔佩林为首的苏联心理学家,从50年代起就对智力动作的形成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创立了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智力动作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向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其中包括5个基本阶段:

(1)动作定向阶段。使学习者了解动作的原样,从而建立起调节动作执行的定向映象。为了建立动作的定向基础,首先需要把所要形成的智力动作“外化”,赋予一定的物质化形式,从而使学习者能了解这种动作原样的实际内容。其次,要以学习者独立审查和独立完成为原则,把动作的原样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以建立起学习者既能看懂,又能独立完成的操作程序。此外,在建立定向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最佳的学习类型。

(2)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有的操作都是通过肢体运动来完成的,是外显的,物质动作与物质化动作的区别在于动作的客体。前者为实物,后者为实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表等。由于智力动作是外部活动的反映,因此加尔佩林强调,物质或物质化动作是完备的智力动作的源泉。在学习物质或物质化动作时,首先要注意使动作展开,对于操作体系中的每个动作都要切实完成,并要对每个操作进行客观检验。其次要不断变更动作对象,使动作方式得以概括。当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这种展开的动作并得到了概括之后,就要使动作缩简,即省略或合并某些操作,使动作方式简化。为了使形成起来的动作方式能顺利地向下一阶段过渡,需要使物质或物质化动作同言语结合起来。

(3)发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一阶段动作开始离开它的物质或物质化客体,以出声的外部言语来完成各个实在的操作。这是动作由外部形式转化为内部形式的开始。加尔佩林认为,没有言语范围内的练习,物质化动作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应出来。要使动作离开其直接的物质或物质化依据,首先要求有言语的依据,对新的动作进行言语训练。由于言语的作用,使动作得以抽象和简化,并进一步保证动作的高度定型化以及自动化。为了充分发挥外部言语活动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使言语能确切表达活动的实在内容。其次,言语动作的方式同样要注意由自觉地展开,概括到简化的不断改造。

(4)不发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一阶段同前一阶段的区别在于言语减去声音。加尔佩林认为,智力动作本身最初是以不发声的言语动作方式形成的,因此,这一阶段是动作转向智力水平的开始。由发声的外部言语动作转向不发声的外部言语动作时,最初的学习同样必须以展开动作的形式进行练习,然后注意概括和简化。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这是动作在智力水平上形成的最后阶段。由外部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言语的机能和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内部言语是“为自己用的言语”,是为固定智力动作的个别因素与调节智力动作进行而存在的。内部言语的结构主要是谓语性言语,常常简化成为不合语法的结构。加尔佩林认为,真正的内部言语的特征并不是词的成分的片断性,而是它的进行是自动化的而且基本上处于自我观察的界线之外。因此,真正形成的智力动作过程是自己觉察不到的。

参考书目
    冯忠良著:《智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