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麦芽

概况

异名:大麦蘖(《药性论》),麦蘖(《日华子本草》),大麦毛(《滇南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麦芽(《中国药典》)。

基源:为禾本科大麦属植物大麦发芽的颖果

原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

余项参见“大麦”条。

生药

采集:将大麦以水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蒲包,经常洒水,待芽长过3~5mm时,取出晒干。药材中国各地均产

鉴别

性状:麦芽梭形,长8~12mm,直径3~4mm;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先端长芒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有1条纵沟。除去内外稃后,基部胚根处生出胚芽及须根,胚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0.5cm,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 无臭,味微甘。以色淡黄、有胚芽者为佳。

显微 粉末:米黄色。 ①淀粉粒圆形、椭圆形或广卵形,略扁,直径8~33μm,边缘常有小突起或波状弯曲,侧面观呈蚕茧形、长条形、梨形或圆三角形,脐点长裂缝状,层纹少数可见。 ②稃片外表皮黄色或黄绿色;表面观长细胞与2个短细胞(栓质细胞、硅质细胞)相间排列;长细胞细长条形,长38~200μm,直径8~20μm,壁厚,紧密深波状变曲,纹孔细小;栓质细胞新月形,内含棕色物;硅质细胞扁圆形,有微细颗粒;气孔禾草式,保卫细胞哑铃状,副卫细胞2个。 ③稃片内表皮淡黄色或近无色;表面观细胞呈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3~60μm,壁薄,有的微波状弯曲。 ④横细胞成片,横断面观细胞1~2列,表面观呈长条形,排列整齐,直径13~33μm,长42~158μm,垂周壁菲薄,有的呈细小连珠状增厚。 ⑤非腺毛单细胞,稃片外表皮的短刺毛直径约20μm,长28~108μm,壁稍厚,先端尖,基部钝圆;果实顶端的非腺毛直径7~18μm,长约至357μm,壁厚3~7μm;鳞被的非腺毛直径10~25μm,完整者长约至2033μm,壁厚1.5~7μm;稃片内表皮的非腺毛长约至1568μm。 ⑥糊粉层细胞呈圆多角形,壁稍厚,充满细小糊粉粒。 ⑦果皮中层细胞长方形,直径至36μm,壁连珠状增厚。(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39页.图213)

理化:取样品粉末0.1g,加7()%乙醇1ml,冷浸过夜,吸上清液10ml,点于硅胶G-1%CMC板上,以葡萄糖、蔗糖及果糖为对照,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液为展开剂,展距10cm,重复一次,喷邻苯二甲酸苯胺溶液,加热后葡萄糖显棕色;喷α-萘酚硫酸溶液,加热后蔗糖、果糖显蓝紫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226.357页)

加工炮制:①生麦芽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晒干。 ②炒麦芽 取生麦芽,用文火炒至棕黄色,取出,放凉。 ③焦麦芽 取生麦芽,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水少许,炒干,取出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鼠,防蛀。

化学性质

大麦发芽的颖果中含有具胍结构的生物碱化合物大麦芽碱A(Hordatine A)、大麦芽碱B及其二者的单葡萄糖酚甙,黄酮碳甙类成分肥皂草甙(Saponann)、大麦黄甙(Lutonarin),以及α-托科醌(α-Tocophenquinone)、α-生育三烯酚(α-Tocotnenol)、维生素B、麦芽糖、淀粉、淀粉水解酶、蛋白水解酶等[1],又含β-羟基-苯乙三甲铵盐[2]。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第2册.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355。[2]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0;56(3):101。

药理

①助消化作用 人体实验表明麦芽煎剂每天po 15g/人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1]。 ②降血糖作用 麦芽浸剂p。可使家兔与正常人血糖降低[2],将麦芽渣水提醇沉精制品,制成5%注射液,给免注射200mg,可使血糖降低40%或更多,作用较持久,多数7h后恢复[3]。 ③其它作用 麦芽细根含毒性成分β-羟基-β-苯乙三甲铵盐其作用与十烃季铵相似,属于一种快速去极化型肌肉松弛剂,微电极法实验表明,当浓度为10-5时,既有去极化作用,又能降低肌肉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且能降低肌膜及整个肌纤维的正常静止电位;在某些组织上还可表现烟碱样作用[4]。乳溢症患者每天po 100~200g/人,其催乳素释放高峰受到抑制[5]。20%~50%麦芽酒精对红色毛癣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6]。

参考文献

[1] 福建中医药 1964;(4):37。[2] Compt Rend Soc Biol 1931;106:946。[3] Compt Rend Acad Sci 1932;194:1299。[4]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0;56(3):101§。[5]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3):134。[6]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4):210。

药性

性味:甘,微温。 ①《药性论》:“甘。” ②《汤液本草》:“温,甘、咸。” ③《本草再新》:“甘,平。”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 ⑤《中国药学释义》:“咸,平。”

归经: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经。” ③《中国药学释义》:“入脾,胃经。”

功效:消食,和中,下气,退乳。

主治:食积不消,院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乳胀不消。 ①《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②《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 ③《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癥结,能催生落胎。” ④《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⑤《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隔,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健胃消食,回乳。治食欲不振,食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乳汁郁积,乳房胀痛。” ⑦《中国药学释义》:“消食和中,适用于米麦薯芋等物的停滞着。小儿乳积不化尤为相宜。治产妇无子食乳,乳房胀痛,令人发热恶寒。” ⑧《别录》:“消食和中。” ⑨《珍珠囊》:“补脾胃虚,宽肠下气,腹鸣者用之。” ⑩《纲目》:“消化一切米麦面诸果食积。” ⑾《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补助脾胃药之辅佐品,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至作胀满……善舒肝气,蓋肝时为春,于五行为木,原为人身气化之萌芽,麦芽与肝同气相求,故善舒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①《食性本草》:“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②《汤液本草》:“豆蔻、缩砂、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之使。” ③《本草经疏》:“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 ④《本草正》:“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⑤《药品化义》:“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 ⑥《中国药学释义》:“本品因能退乳,授乳妇人不宜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谷芽,加强消化作用。 ②配党参、白术,治脾虚运化无力,食欲不振。 ③配山楂、焦六曲,治食积、小儿乳积不消,脘腹胀闷。 ④配芒硝、蜂蜜,治乳汁郁积,乳房胀痛。 ⑤配花椒,干姜,治谷劳嗜卧。

方选和验方: ①《补缺肘后方》:“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30g,椒30g(并熬),干姜90g。捣末,每服6~9g,日3~4服。” ②《纲目》:“快膈进食:麦芽120g,神曲60g,白术、橘皮各30g。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30~50丸。” ③《中药基础知识简编》:“治小儿伤食:麦芽、谷芽各6g,山楂4.5g,莱菔子3g,陈皮2.4g,连翘3g,神曲6g,白术3g,水煎服。” ④《食物药用指南》:““治肝炎胸闷,食欲不振:大麦芽、茵陈各30g,橘皮15g。水煎服,1日2次。” ⑤利克泻(上海医学1978;(5))治婴儿腹泻:焦山楂1份,炒麦芽、炒山药、炒茯苓、炒车前各2份,焦白术、炮姜炭、炙甘草各0.6份。研成细粉,每包9g。年龄3个月者每次1.5g,4~6个月每次1.8g.7~12个月每次2.4g,1岁以上者3g,每日3次,以粉末调水吞服。

单方应用:①《丹溪心法》:“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蘖60g,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4服。” ②《食物药用指南》:“治急性乳腺炎:麦芽100g,橘皮10g。水煎服。4小时1次,分4次服。” ③《果蔬食疗》:“治消化不良:生山楂、炒麦芽各10g(儿童酌减).水煎服。” ④《中草药学》:“治断奶乳汁不回引起的乳房胀痛:生、炒麦芽各30g,水煎服。”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乳汁郁积,乳房胀痛:炒麦芽6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3剂,同时用芒硝60g调蜂蜜敷于乳房上。” ⑥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4):“治浅部真菌感染:生麦芽40g加入75%乙醇100ml,在室温下浸泡1周。外用,每日2次。”

食疗:《食物药用指南》:“治消化不良,胸闷心烦,四肢水肿:大麦芽加赤小豆共煮粥喝。”

医药家论述

①王好古:“麦芽、神曲二药,胃气虚人宜服之,以代戊己,腐熟水谷,豆蔻、缩砂、乌梅、木瓜、芍药、五味子为之使。” ②李时珍《纲目》:“麦蘖、谷芽、粟蘖,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矣。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则无害也矣。” ③邹澍《本草经疏》:“麦蘖,功用与米蘖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紧。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建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 ④张景岳《本草正》:“麦芽,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气以开胃,元气中虚者,毋多用此以消肾。亦善催生落胎。” ⑤刘若金《本草述》:“谷、麦二芽俱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麦芽微咸能行上焦滞血,使营和而卫益畅,更能腐化水谷,且脾主湿,血和而湿行,湿行而脾运,尤非谷芽所可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