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商品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指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商品生产。它是私有制基础上的最发达的商品生产。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大量的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买卖原则的支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但劳动产品是商品,即使不是劳动生产出来的自然物质,如土地、原始森林、矿藏等等也可以成为商品;不但有形的物品可以是商品,连各种无形的东西如一个人的名誉、心灵也可以成为商品。特别是,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正是这后一点,才构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最根本的特征。

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到资本主义企业里去劳动,劳动结束以后得到一定数量的酬劳。表面看来,工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其实不然。他出卖的并不是劳动,而是自己的劳动力。因为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只有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资本家才能获得劳动力的使用权,工人才会给资本家劳动。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人的身体中存在的、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出来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它只是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即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社会条件下才成为商品。由于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卖给资本家。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等于维持工人及其家庭所需的一定量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自己的特性,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即劳动,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后者可以大于前者。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所关心的,正是劳动力具有创造超出自身价值即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然使商品生产普遍化,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形式。这是因为,雇佣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过活,而他们为了维持生活,必须购买生活资料,同时社会上又必须有生活资料作为商品来供劳动者购买。这种情况说明,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必然成为生产的普遍形式。商品生产普遍化了,又会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商品生产越来越专门化,互相补充的生产过程日益成为独立的生产过程。这时,资本家从事生产不仅要购买劳动力,而且要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购买作为商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成为商品发展到什么程度,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成为商品也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越发展,那种主要是直接满足自己需要,而只把多余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旧的生产方式,就越是遭到破坏并发生解体。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首先是使商品生产普遍化,然后是使商品生产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结果表现为一定量的产品或使用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只因为它们是商品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他的产品既然是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因此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还要生产剩余价值。如果资本家生产的商品价值同他购买来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相等而没有剩余,他从事商品生产就毫无意义。所以,榨取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的根本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动力,资本家生产什么商品,生产多少商品,都由怎样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来决定。

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追逐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生产目的,导致资本家之间相互进行激烈竞争,整个社会生产必然陷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出售商品实际能得到多少利润,决定于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而价格高低则受商品供求的影响,但归根结柢是受价值规律的调节,价格是围绕着价值而上下波动的。当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买方竞争的结果,市场价格会上涨,高于价值,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时他便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随着供给的不断增加,又会出现相反的变化,即该商品供大于求,供给者相互之间竞争加剧,结果又使市场价格下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就会减少,甚至无利可图。这时他便缩小以至停止生产,减少供给。于是,又出现一轮新的供求、市场价格和利润变动的循环。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自发波动的现象,正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盲目发生作用的表现,并由此调节着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大规模生产为前提,它不仅要求一个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的国内市场,并要求打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开拓世界市场,发展国际分工。这一发展过程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使经济落后国家沦为自己的工业品销售市场以及原料和食品供应基地的过程,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家阶级剥削和掠夺经济落后国家的过程。

与简单商品生产的区别和共同点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简单商品生产是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和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个体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则是雇佣劳动者用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社会化大生产,目的是为了给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前者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只在自己消费以后有了剩余,才当作商品出卖,目的还是为了换回具有同等价值的使用价值供自己消费。后者一开始就是大量商品的生产,向全社会甚至世界各地出卖,目的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或利润。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尽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商品不管能不能卖出去,生产产品的劳动不管能不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个人劳动产品仍归自己占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不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继续存在,而且劳动产品不归使用生产资料从事劳动的人所占有,而为资本家占有,即发展成为社会化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了。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简单商品生产又有共同点。两者都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服从社会自发的分工,在不同程度上都受价值规律的调节,都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正因为两者都是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所以最初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就是从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过程中产生的。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过程

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就随着简单商品生产的发展而萌芽了。它最初仍旧没有摆脱手工劳动,因此,它的范围还受到限制,只涉及国民生产的一小部分,发展也比较缓慢。但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以后,封建制生产方式和行会制度加快解体,商业的发展破坏了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产业革命又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一切,终于使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形式。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幼年时期,分散的中小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与此相适应的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由于商品是作为资本的产品,等量资本要求得到等量利润。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竞争以及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的发展,促使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在新的条件下,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的形式自发地调节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变革使机器大工业进一步发展,重工业在社会生产中占了主导地位。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很高程度,出现了垄断组织。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而成的金融资本占了统治地位。与此相适应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垄断资本家通过规定垄断价格等途径,保证获得垄断高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