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矾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异名:明矾(《纲目》)。
基源:白矾为天然出产的硫酸盐类明矾石族矿物。
原矿物:白矾正品一般指明矾石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白矾结晶。白矾Alurnen主含硫酸铝钾(KAI(So4)2·12H2O)。
历史:白矾始载于《雷公炮炙论》。李时珍谓:“矾者,燔也,燔石而成。,,说明烧石制成的,才算是矾。陶弘景云∶“今出益州(今四川省境内)北部西川,从河西(今指黄河以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炼成纯白名白矾。”马齿矾与矿物明矾石相同。苏恭曰:“矾石有五种,白矾多入药用。”苏颂谓:“矾石初生皆石也,采得烧碎煎炼,乃成矾也。……今白矾出晋州(今山西临汾县一带)、慈州(今山西吉县)、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入药及染人所用甚多。”李时珍云:“白矾,方土谓之白君,出晋地(今山西临汾市)者上,……光明者为明矾。”综合以上各家本草所述,未经加工提炼者为矾石,经过加工色洁白供药用者为白矾,如透明度好者又称明矾。古今完全一致。古代主产地为山西、安徽。该两省至今仍产白矾,《中国药典》历版均有收载。山西曾以煤碱石与硫酸钾为原料,制造白矾。煅制的白矾,一般称为枯矾。近代有人对其宏量和微量成分进行分析研究。
形态:白矾为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其中偶见八面体、立方体单晶,多为柱状,粒状。无色、白色或稍带淡黄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2~2.5。性脆,易砸碎,断面不平坦。密度1.757g/cm3。
产地 主产于河北、山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北。
生药采集:采得后,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发浓缩,放冷后即析出结晶。药材主产于安徽无为、庐江,浙江平阳,福建福鼎。
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结晶体,大小不一,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解离平行不完全。质硬而脆,易砸碎,贝壳状断口,硬度3.5~4,比重2.6~2.8。气微,味微甜而涩。易溶于水或甘油,不溶于乙醇。水溶液显铝盐、钾盐与硫酸盐的各种反应。作火焰试验现紫色火焰。以色白、透明、质硬而脆、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①白矾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用时捣碎。 ②枯矾 取净白矾敲成小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熔化,断续煅至膨胀松脆,完全干燥,停火,取出放凉,碾成细粉。
化学性质主含硫酸铝钾(KA1(SO4)2·12H2O)
余项参见“生药”鉴别项。
药理明矾水有强烈凝固蛋白的作用,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低浓度有收敛、消炎、防腐作用,高浓度可引起组织溃烂。一般均外用,可以止汗、硬化皮肤(特别是足部);尚可用于白带过多、溃疡(浓度为1%~5%),如用于结合膜则需作成白蛋白结合剂,用明矾棒或粉剂直接放于出血点,可以止血,鼻衄时亦可用棉球浸饱和的明矾水塞于鼻孔,内服能刺激胃粘膜,可致反射性呕吐,在肠内不吸收,低浓度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而止泻,高浓度则可腐蚀肠粘膜,大剂量服后,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中毒后可用牛奶洗胃,虚脱者对症治疗[1]。此外10%明矾液在试管内(培养液与药液:比为1∶1)有杀阴道滴虫作用[2],在体外试验中,0.05g/ml以上对多种致病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3]。
参考文献[1] 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4ed.J.B.Lippincott company,11947:50。[2] 河南医学院学报1960;(7):23。[3] 中华医学杂志1964;50(18):524。
药性性味:酸、涩,寒。 ①《本经》:“酸,寒”。 ②《吴普本草》:“扁鹊:咸。雷公:酸。” ③《药性论》:“涩,凉,有小毒。” ④《本草分经》:“酸、咸,寒,性涩而收。” ⑤《矿物药与丹药》:“酸、涩,寒。”
归经:肺、肝、脾、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肝二经。” ②《长沙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④《矿物药与丹药》:“入脾经。” ⑤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归肺、大肠、肝经。” ⑥《中医大辞典 中药分册》:“入肺、脾、胃经。” ⑦凌一揆《中药学》:“归肺、肝、脾、胃、大肠经。”
功效:消痰,燥湿,止痒,止泻,止血,解毒,杀虫。
主治:中风痰厥,癫痫发狂,痰涎壅盛,喉痹,口舌生疮,聤耳流脓,溃疡病,泻痢,脱肛,阴挺,白带,吐衄下血,外伤出血,痔疮疥癣,痈肿恶疮,湿疹,水田皮炎,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 ②《别录》:“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③《药性论》:“治鼠漏,瘰疬,疗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④《日华子本草》:“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脏。治中风失音,疥癣。和桃仁、葱汤浴,可出汗。” ⑤《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 ⑥《医学入门》:“治耳卒肿出脓,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疮,牙齿肿痛出血,历久碎坏欲尽,急喉风痹,心肺烦热,风涎壅盛,作渴泄痢。兼治蛇蝎、恶犬、壁镜、驴涎、马汗毒伤。” ⑦《纲目》:“吐下痰涎饮澼,燥湿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治痈疽疔肿,恶疮,癫痫,疸疾,通大小便,口齿眼目诸病,虎犬蛇蝎百虫伤。” ⑧《中药志》:“清热消痰止血,燥湿杀虫解毒。治痰涎壅盛,咽喉肿痛,癫痫,黄疸,吐血衄血,痢疾泄泻;外治疥癣湿疮,口疮,目疾等症。”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吐血,咯血,便血,肠炎,麻疹肺炎。黄疸型肝炎,癫痫痰涎壅盛;外用治水田皮炎,丘疹,湿疹,中耳炎,外伤出血。” ⑩《中国矿物药》:“治传染性肝炎,子宫脱垂,溃疡病,慢性肥厚性鼻炎,高血脂,直肠脱垂,鹅掌风,痔疮,胬肉,皮肤鳞癌等。”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6~3g。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作汤洗患处。
使用注意:阴虚胃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服。 ①《吴普本草》:“岐伯:久服伤人骨。” ②《本草经集注》:“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③《药性论》:“畏麻黄。” ④《本草衍义》:“不可多服,损心肺,却水故也。” ⑤《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炽水涸,发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目痛由阴虚血热者,亦不宜用。” ⑥《本草汇言》:“泄痢日久,由于脾虚;妇人白沃,由于中气下陷;营血不足以致寒热者,不宜用。” ⑦《本草分经》:“多服损心肺伤胃。” ⑧《中药志》:“阴虚无湿热者不宜。”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硫黄、冰片,治湿疹疥癣。 ②配五倍子、诃子,治久泻、便血、崩漏、带下。 ③配郁金,治癫痫。 ④配皂角、半夏,治风痰壅盛。 ⑤配生姜,治中风不语。 ⑥配熟地黄、玄参,治肺热咳喘。 ⑦配胆矾,治喉痹、乳蛾。 ⑧配巴豆,治急喉闭。 ⑨配青矾,治黄肿、水肿。 ⑩配牡蛎,治妇女遗尿。 ⑾配硫黄、消石,治休息痢。 ⑿配红葱、花椒,治蛔虫、蛲虫病。 ⒀配儿茶,治肺结核咯血。 ⒁配乌贼骨粉、延胡索粉,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⒂配白萝卜,治手足多汗。
方选和验方: ①白金丸(《本事方》)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90g,川郁金210g。2药共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温汤下。 ②化痰丸(《卫生杂兴》)治风痰痫病:生白矾30g,细茶15g。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1岁10丸,茶汤下。大人50丸,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③白矾丸(《圣济总录》)治肺壅热,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烦渴:白矾(枯)、熟干地黄(焙)、玄参、知母(焙)、贝母(炒)、诃黎勒皮各30g。上药,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煎生姜、枣汤下,食后临卧时服。 ④吹喉散(《普济方》)治喉痹、乳蛾、喉风:明矾60g,胆矾15g。上研为极细,吹患处。 ⑤白矾散(《玉机微义》)治急喉闭:白矾9g,巴豆3个(去壳,作六瓣)。上将矾于铫内,慢火熬化为水,置巴豆其内,候干去巴豆,取矾研化为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 ⑥推车丸(《急救仙方》)冶黄肿水肿:明矾60g,青矾30g,白面250g。3味同炒至赤色,醋煮米糊丸,枣汤下30丸。 ⑦玉华丹(《补要袖珍小儿方论》)治婴孩小儿伏暑泄泻:矾(净瓦盆合定,用火煅过)240g。为极细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汤,食后服。 ⑧诃黎勒散(《圣惠方》)治老人久泻不止:诃黎勒0.9g(煨,用皮),白矾30g(烧灰)。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6g。 ⑨白矾丸(《圣惠方》)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渐黄瘦:白矾120g(烧令汁尽),硫黄60g,消石37g。上药同研,于铫子内,火上溶成汁,候冷,研令极细,用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10丸。 ⑩仙散(《卫生宝鉴》)治疔肿恶疮:白矾(生用)、黄丹各等份。上各另研,临用时各抄少许和匀,三棱针刺疮见血,待血尽上药,膏药盖之。 ⑾白矾散(《圣惠方》)治疥:白矾(烧灰)30g,硫黄30g(细研),胡粉30g,黄连30g,雌黄30g(细研),蛇床子0.9g。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以猪膏和如稀面糊,每以盐浆水洗,拭干涂之。 ⑿白矾散(《医学心悟》)治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摇:白矾(煅枯)6g,硇砂1.5g。共为细末,每用少许点上。 ⒀五百明洗剂(《中药大全》)治皮肤湿疹、皮炎(亚急性期):五月艾、百部、明矾、毛麝香各15g。煎水外洗。 ⒁《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治烧伤:明矾、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适量。将明矾、五倍子研成细末,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 ⒂江苏中医 1990;(10)“治高年尿闭:白矾60g,研末与食盐30g,搅匀。湿敷神阙穴。” ⒃江西中医药 1982;(2):“治痔疮:活田螺1枚,白矾少许(研极细末)。把活田螺外壳洗净,用清水漂养1天,便其吐尽泥沙,然后刺破加入少许白矾细末,过1夜后,除去田螺壳,取汁涂患处,每小时涂1次,至愈为止。” ⒄中医杂志 1962;(5):“治睾丸鞘膜水肿:用明矾10g溶于1%普鲁卡因液100ml中,过滤消毒备用。注射时按无菌操作,以注射器抽尽鞘膜内之液体,针头不动,取下针筒,再接上装满明矾液的针筒,徐徐注入适量药液。” ⒅《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五官科》:“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枯矾6g,冰片1.2g,五倍子15g。共研细末。将外耳道脓性分泌物用棉棒擦干后,吹入上药,1日3次。”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中风痰厥,四肢不收,气闭膈塞者:白矾30g,牙皂角15g。为末,每服3g,温水调下,吐痰为度。” 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明矾9份,淀粉1份、用冷水做丸,如黄豆粒大小。每日服3次,每次6~9g。” ③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肠炎:明矾研末,装入胶囊。每天服2次.每次2个胶囊,温开水送下。” ④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蛔虫病、蛲虫病:白矾1.5g,红葱10cm,花椒21粒。每日1剂,煎服2次。” ⑤《圣济总录》:“治衄血不止:枯矾末吹之。” ⑥《圣惠方》:“治小儿脐中汗出不止兼赤肿:白矾烧灰。细研敷之。” ⑦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3;(5):“治鹅掌风:用开水将明矾配成10%明矾液。趁热浸泡患部,每日2~3次。” ⑧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0;(2):“治慢性肥厚性鼻炎:用10%明矾溶液注射于鼻粘膜下。” ⑨湖南卫生杂志 1959;(5):“治传染性肝炎:明矾研成粉末.装入胶囊,空腹吞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1g。儿童改为5%明矾糖浆口服,剂量按年龄增减,均于空腹时服。” ⑩浙江医学 1960;(5):“治疗脱肛:将明矾制成10%注射液,于肛门四周作点状注射。” ⑾湖北科技医药部分 1972;(8):“治子宫脱垂:用10%明矾甘油溶液注射于子宫双侧韧带处,每侧5ml。”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矾石,味酸气寒而无毒,其性燥急收涩,解毒除热坠浊。盖寒热泄痢,皆湿热所为,妇人白沃,多由虚脱,涩以止脱故也。阴浊恶疮,亦缘湿火,目痛多由风热。除固热在骨髓坚齿者,髓为热所劫则空,故骨痿而齿浮,矾性入骨除热,故亦主之。去鼻中息肉者,消毒除热燥湿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