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hui yanjiu
[外文]:social research
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它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社会研究的对象既涉及客观事物,也涉及人的主观动机、态度、心理。无论任何研究对象,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都要按照科学研究的原则和程序,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排除个人的主观偏见,采用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得出客观、明确的结论。这种研究结果可被他人在相同条件下的重复研究所验证。社会研究分研究方法、研究程序和研究设计三大部分。
社会研究方法指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加以解释和预测的科学方式和手段。社会研究方法具体分为方法论、基本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3个层次。
方法论居于最高层,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方法论决定研究者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解释资料和得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不同取向的方法论。在认识的起源上,有强调建立演绎式的社会理论体系的唯理论与强调实地研究的经验论;在认识的范围方面,有将解释自然现象的观点和方法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实证主义与反对将社会与自然等同起来,强调对人类行为加以主观理解的反实证主义;在思维方法上,有演绎法与归纳法;等等。凡此种种方法论对社会研究的影响,因时间、问题不同而深浅各异。一般来说,在社会研究中,趋势是倾向经验论、实证主义和归纳法。
基本方式有实验研究、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和比较研究。
(1)实验研究。在实验室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的条件下,对假设进行检验的方法。实验法主要有标准实验与准实验、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标准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精确观测某些社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准实验即非标准实验,设计与控制不十分严格,且多为自然实验。自然实验不施以人为控制,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某一因素对不同组别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实验法常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2)统计调查。指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数量资料,概括大量社会现象的共性和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现代社会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统计调查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调查与分析。
(3)实地研究。对生活在特定地理、文化或行政区域的人们的行为、态度、感情等情况进行系统考察的方法,常用于搜集定性材料。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也称为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法是社会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方式。社会调查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类型。
(4)比较研究。指对一个或多个社会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探求其异同的方法。历史比较、跨文化比较、类型比较、实验法、共变法等都应用比较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通常指对已知的社会事实的分析,有人在此基础上将比较法分为历史法、构造类型法和个案法 3种类型。历史法是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构造类型法是以思辨的方法选择、取舍现存资料,建立抽象的类型或模式,用以与经验现象相比较。个案法是对少数单位(个人、群体、社区或事件等)的各种特征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与比较,了解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过程的方法。这些研究方式各有特点:比较研究在于博览、约取、分析、综合、定其异同、塑造典型;实地研究侧重主观理解、洞察,揭示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统计调查着重定量分析,精确了解社会整体的一般状况和各种类型的分布情况;实验研究主要考察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具体方法与技术分为搜集资料的技术和分析资料的技术。依照资料的来源不同,搜集资料的技术有直接观察、询问和文献法 3种类型。直接观察又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询问是由研究者提出问题,请研究对象予以回答的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心理测验中的自由联想法、态度量表法、深入访谈法、半结构和结构式访问法等,其中结构式访问已发展成广泛应用的问卷法。文献法是对现存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技术主要以定量的统计分析为主。统计分析除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外,更重要的方法是多变量分析和非参数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统计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在社会研究中采用了模拟技术。这种技术兼有实验与分析的作用。其他的分析技术因所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的技术和应用的工具不同而有区别,诸如内容分析、民俗学方法论与现象学方法、语义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
与调查的技术相适应,测量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观察记录卡片、访问表、问卷、调查表,以及各种测验试卷等等。有效的分析基于适当的研究设计,而适当的研究设计侧重于定量的测量。从广义上说,测量是按数学运算规则把数字、符号指定给所要量度的对象,用以确定对象的性质、等级或数量。测量工具要具有效度和信度。
社会研究程序社会研究是一个由互相联系的相关步骤组成的完整过程。尽管各项研究的具体程序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步骤大致相同。
选择研究课题和建立假设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素,它指出研究的方向及研究的内容。研究课题部分来自学科内部的理论问题,部分来自社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有些研究课题在调查前已经明确;有些研究课题在开始时并不明确,是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研究课题确定后,研究者应就这一问题作出尽可能详细的假设。假设是关于现象间关系的设想或假说,它能指出研究方向,引导研究者搜集有用的资料。
假设建立后,研究者还需进一步将它从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形式中转换成可观察和可度量的形式,即通过对概念的操作定义,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一些经验事项,以确定所要分析的变量。变量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和中介变量四类。
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研究进程的蓝图,它包括选择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制订抽样方案,设计调查表格或调查大纲,确定分析单位和资料分析方法,对研究的时间、地点、人财物力的安排等。详细具体的研究计划可使研究者正确有效地达到研究目的。这一阶段也称为研究设计。
搜集资料实施已拟定的研究方案,进行实地调查或文献收集。资料来源有二,一是个人或机关基于某种意图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其中包括:
(1)日记、信件、自传等私人文件;
(2)机关团体的会议记录、文件、档案;
(3)各种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和总结材料;
(4)由上述资料制成的第二手资料,如书籍、报刊、文章等。二是研究者通过观察、试验、访问等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
整理与分析资料为了从搜集到的大量粗糙、杂乱的原始资料中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规律,须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在社会研究中,资料整理首先是对所获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并对错误和遗漏加以修正、补充,然后将其分类编码,再进一步综合简化。资料分析包括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前者主要是定量分析,后者需采用定性分析,包括逻辑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
解释资料与提出研究报告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后,研究者还必须对这些结果进行讨论与解释。解释是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以及一般的推论方法对结果作出推论和概括。
研究报告除了叙述研究过程、方法以及研究结论外,还要说明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并说明研究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尚未解决,同时指出哪些问题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见图)
社会研究设计狭义的研究设计仅指实验设计。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设计是指制定研究规划与方案,即选择一定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来完成研究课题。研究设计不仅要详细叙述与课题有关的情况,而且要指明用何种方式搜集、测量和分析资料。社会研究经常受时间与经济条件的限制,故设计还包含对时间和成本的预算。研究设计包括下列要素。
选择研究类型研究类型的选择是根据研究目的、研究题目的性质、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具体的研究条件来决定的。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将社会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依据不同的着眼点可分为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研究者还要在调查对象的范围上对研究类型作出选择:若对研究总体中所有个体都无一例外地作调查,称为整体调查或普查;若抽取其中部分个体作为调查对象,并由此推论总体,称为抽样调查;若仅调查个别单位则为个案调查或典型调查。
确定分析单位和调查内容分析单位即所调查的个体,是研究中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的基本单位。研究者通过集合它们的特征,描述包含这些分析单位的较大群体或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社会学中常用的分析单位有: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制度、社会系统。调查内容是由各种分析单位的某些特征和属性构成的,如个人或群体的基本状况、意向性和行为特征。研究者通常是根据所研究的变量来确定调查内容和调查指标。
确定研究的基本方式和具体方法基本方式是在实验法、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和比较研究中选择和确定,有时是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在选择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技术时,应考虑分析单位和调查内容,然后确定最适当的调查方法、分析技术和测量工具。
抽样设计内容包括:
(1)确定样本大小和代表性。通常样本越大,代表性越高;样本越小,代表性越低。但样本越大,人财物力消耗亦越大。抽样设计应根据时间、人财物力条件,确定抽取最小而又能得到最可靠资料的样本为原则。
(2)确定抽样方法。抽样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前者可通过样本推论总体,但成本较高;后者抽取简单,但代表性不易把握。
分析方案的设计类似于实验设计,即采用何种方式和程序来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社会研究中多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多元变量分析,其中常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或交互分类)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还有一些较复杂的分析技术,如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网络分析、数理分析。
调查方案的设计对下列方面作出安排:
(1)调查的时点、流程、各阶段的衔接及所需时间;
(2)调查的地点,以及与现场调查有关的进入问题、协作问题、关系问题等;
(3)调查的人财物力;
(4)调查员的培训及调查工作的细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