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hui shiying
[外文]:social adaptation
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个体一生不断面临新的情境,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人格发展、对父母的心理上的独立、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婚姻、家庭、退休、死亡等。社会适应是一个毕生的过程。
社会适应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
(1)个体:是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
(2)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中情境的重要部分;
(3)改变:是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以前心理学一般把社会适应理解为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合环境的要求,强调个体的改变,但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适应是由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关系所必需的个体自身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双方组成的,它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有关社会适应的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社会适应的动力是个体的本能──本我,主要是性欲“里比多”,因此社会适应过程就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以使两者达到关系平衡,本我代表了个体自身的需要,超我代表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社会适应无意识性的特点,认为本我与超我关系不平衡引起焦虑,而社会适应的主要机制是对焦虑的心理防御。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社会性的需要,认为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目的和动力是实现自我的潜能──自我实现。社会适应的主要机制是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地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我的需要。
研究表明,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3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1)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
(2)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
(3)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心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歪曲、曲解现实,其作用通常是个体没有意识到的、自动的,主要有压抑、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等。
大多数个体能成功地适应变化着的情境。成功的社会适应使个体在社会中以及在工作和维持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中不断发挥作用并体验到舒适和满足感。但是某些对新情境的适应通常伴有压力和生理及心理上的功能障碍,被称为不适应,其症状按严重性表现为有轻微的自卑感或内疚感、心身障碍和精神神经症、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病等。
- 参考书目
- E. Atwater,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Growth in ɑ Changing World,2nd ed.,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83.E. Hall, Psychology Today:An Introduction,5th ed.,Random House,New York,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