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秧鸡
名称出处:汪颖《食物本草》
概况异名:水鸡、秋鸡(《动物学大辞典》)。
基源:为秧鸡科秧鸡属动物秧鸡的肉。秧鸡属全世界约21种,中国有2种。
原动物:秧鸡Rallus aquaticus Blyth
形态:体长约300mm。头小;嘴比头长,基部赤色,先端淡黑。颈长,上体羽毛暗灰褐色,带黑色斑纹,头部斑纹尤为显著。两翼表面大半灰褐。下体褐色,两腋具白斑;肛周和尾下覆羽黑白相间,羽端白色,脚带赤褐色,前趾颇长,约与嘴等长,趾无蹼。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沼泽或近水草丛中。繁殖于中国东北和河北一带,迁福建、广东一带越冬。
生药采集:捕捉后,去毛,剖腹除去内脏;取肉鲜用。产于中国东北和河北,广东、福建等地。
化学性质主要含有酯蜡(Ester Waxes)、三酯蜡(Triester waxes)、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1]。酯蜡中主要是直链烷醇(n-Alkanols)、甲基取代的脂肪酸,其中有2,6,10-和4,8,12-三甲基取代的脂肪酸。三酯蜡主要是正构脂肪酸、正构烷醇、烷基羟基丙二酸(Alkylhydroxymalonic acids)的酯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Biochem Syst Ecol 1975;3(4):263。
药性性味:《纲目》:“甘,温。”
主治:汪颖《食物本草》:“治蚁瘘。”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临床应用食疗:《食物本草》:“治蚁瘘:秧鸡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