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牛乳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异名:牛奶(俗称)。
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乳汁。
原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
余项参见“牛肉”条。
化学性质化学组成因牛的种类、年龄、饲养方法、采乳时间、生活及健康状况气温的不同而异。据分析,每100g牛乳约含水分87g,蛋白质3.1g,脂肪3.5g,碳水化合物6g,灰分0.7g;Ca 120mg,P 90mg,Fe 0.1mg;硫胺素0.04mg,核黄素0.13mg,尼克酸0.2mg,抗坏血酸1mg,维生素A140单位。尚含乳清酸(Orotic acid)约10mg%。
牛乳的蛋白质主要是含磷蛋白质——酪蛋白(Casein),含率平均2.9%;还含白蛋白及球蛋白。此3种蛋白质都含全部必需氨基酸。牛乳的脂肪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也含少量低级脂肪酸如丁酸、己酸、辛酸等;此外,还含少量卵磷脂(0.49%~0.058%)、胆甾醇、色素等。牛乳中的糖主要是乳糖。牛乳中的灰分除Ca、P、Fe、外,尚有Mg、K、Na、硫酸根等。
参考文献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12。
药性性味:甘,平。 ①《别录》:“微寒。” ②《千金·食治》:“甘,微寒。” ③《唐本草》:“平。”
归经:肺、胃经。 ①《要药分剂》:“入心、肺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经。”
功效: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
主治:虚弱劳损,反胃噎膈,消渴,便秘。 ①《别录》:“补虚羸,止渴下气。” ②《千金·食治》:“入生姜、葱白,止小儿吐乳。补劳。” ③《本草拾遗》:“黄牛乳,生服利人,下热气,冷补,润肌止渴;和蒜煎三五沸食之,主冷气,痃癖,羸瘦。” ④《日华子本草》:“润皮肤,养心肺,解热毒。” ⑤《滇南本草》:“水牛乳,补虚弱,止渴,养心血,治反胃而利大肠。” ⑥《纲目》:“治反胃热哕,补益劳损,润大肠,治气痢,除疸黄,老人煮粥甚宜。”
用法用量:内服:煮沸。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作泻,内有痰湿积饮者慎服。 ①《本草拾遗》:“与酸物相反,令人腹中癥结。” ②《本草经疏》:“脾湿作泄者不得服。” ③《本草汇言》:“膈中有冷痰积饮者,忌之。” ④《唐本草》:“牛乳性平,生饮令人利,热饮令口干,微似温。”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韭菜汁,治反胃。 ②配生姜汁,治小儿哕。 ③配麦皮,治胃脘疼痛、腹胀。 ④配山药、面粉治胃炎。
方选和验方: ①《千金方》:“治大病后不足,万病虚劳:黄牛乳200ml。以水800ml,煎取200ml。如人饥,稍稍饮之,不可过多。” ②《丹溪心法》:“治反胃:牛乳200ml,韭菜汁60ml。用生姜汁15ml和匀温服。” ③《千金方》:“治小儿哕:牛乳、生姜汁各100ml。煎取100ml,分为2服。” ④《广利方》:“治消渴,心脾中热,下焦虚冷,小便多,渐羸瘦:生羊、牛乳,渴即饮60~80ml。” ⑤《补缺肘后方》:“治风毒肺弱,痹满上气:好硫黄90g(末之),牛乳1000ml。先煮乳水1000ml,仍内硫黄,煎取600ml,1服60ml。亦可直以乳煎硫黄,不用水也。” ⑥《动物脏器食疗验方》:“治胃炎:牛乳250g,山药、面粉各30g。将山药切成钉状,加水文火炖煮,至汤浓后再加入牛乳,调入面粉糊,煮沸。以上为1次量,日1~2次,空腹服用。1个月为1疗程。” ⑦牛乳三生饮(浙江中医杂志 1985;(10))治上消化道出血:牛乳300ml,鲜生地汁20ml,参三七粉3g。每日2次,口服。 ⑧乳煎荜茇(李时珍记述)治痢:牛乳250g,荜茇9g。同煎至量减半,空腹顿服。
食疗:①奶油白菜(《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胃病:鲜牛奶50g,大白菜250g,盐10g,味精和团粉各2g,猪油10g等,烹调而成。 ②山药奶肉羹(《清宫御膳谱》)治失眠,烦热,产后虚弱等病证:羊肉500g,生姜25g,山药片100g,牛奶及食盐等适量。 ③姜汁甜牛奶(《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疗虚寒性胃痛,噎膈反胃,呕吐,嗳气反酸:鲜牛奶200ml,生姜汁20ml,白糖少许,放瓦盅内隔水炖服。 ④牛乳红茶(《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益气填精:鲜牛乳100g,红茶、食盐适量。牛乳煮沸,加入红茶浓汁和少许食盐,和匀。每日1次,空腹服食。
医药家论述①朱震亨:“反胃噎膈,大便燥结,宜牛、羊乳时时咽之,并服四物汤为上策。”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羸,止渴。” ③王秉衡《重庆堂随笔》:“牛乳滋润补液,宜于血少无痰之证,惟性温而腻,若有痰火者,反能助痰滞膈而增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