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射干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野萱花、扇竹(《纲目》),黄花扁蓄(《生草药性备要》),开喉箭(《分类草药性》),乌扇(《滇南本草》、陕西、甘肃、福建、广西)。
基源:为鸢尾科射干属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射干属全世界有2种,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产1种,药用。
原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Ixia chinensis L.;Pardanthus chinensis Ker-Gawl.;B.punctata Moench),又名蝴蝶花(江苏、江西、福建、湖南),交箭草(广东、广西),紫蝴蝶(广西),山蒲扇(辽宁、陕西),老鸦扇(陕西),扇把子(甘肃),冷水丹(江苏、江西),野萱花(陕西、江西、广东、广西),铁扁担(江西、湖南、福建),黄知母(四川),老君扇、上搜山虎(贵州)。
历史: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历代本草都有记载。《图经本草》云:“今在处处有之,人家种之,春生苗,高一二尺,叶大类如蛮姜而狭长,横张疏如翅羽状,……叶中抽茎似萱草而强硬,六月开花,黄红色,瓣上有细纹,秋结实作房,子黑色。”《植物名实图考》云:“花黄实黑者是。”并将其列入毒草类。按上所述历代本草指花色红黄的即是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为不规则的块状,斜伸,黄色或黄褐色;须根多数,带黄色。茎高1~1.5m,实心。叶互生,嵌迭状排列,剑形,长20~60cm,宽2~4cm,基部鞘状抱茎,顶端渐尖,无中脉。花序顶生,叉状分枝,每分枝的顶端聚生有数朵花;花梗细,长约1.5cm;花梗及花序的分枝均包有膜质的苞片,苞片披针形;花橙红色,散生紫褐色的斑点,直径4~5cm;花被裂片6,2轮排列,外轮裂片倒卵形,长约2.5cm,宽约1cm,内轮较短而狭;雄蕊3,着生于裂片的基部,花药条形,外向开裂;花柱圆柱形,上部稍扁,顶端3裂片边缘略向外卷。蒴果倒卵形,长2.5~3cm,直径1.5~2.5cm,成熟时室背开裂,果瓣外翻,中央有直立的果轴。种子圆球形,里紫色,有光泽,直径约5mm,着生在果轴上。花期6~8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1分册.132页.图版42∶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200m以下的林缘或山坡草地。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朝鲜、日本、印度、越南、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适应性强,宜温暖向阳环境,耐寒、耐干旱,怕涝。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用根茎繁殖,在10~11月或3~4月挖取老根茎,切取带有幼芽的根茎作种苗,每段需带芽1~2个,按株行距各33cm开穴栽种,深约7cm,每穴放根茎1段,栽后覆土。亦可用种子播种,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出苗后注意松土除草。每年追肥3次,春夏以人畜类水追施,冬季结合培土施堆肥或厩肥。开花时应摘除花茎,以利根茎粗壮。虫害蛴螬,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浇灌,或点灯诱杀成虫。
采集:5~9月采挖根茎,去净茎叶,晒干或晒至半干,放入铁丝筛中用微火烤,边烤边翻,至毛须烧净为止,再晒干。药材主产于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南、陕西、浙江、贵州、云南等地也产。以河南产量大,湖北质量好。
鉴别
性状:根茎不规则结节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褐色或有黑褐色斑,有斜向或扭曲的环状皱纹,排列甚密,上面有圆盘状茎痕,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质坚硬,折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徽,味苦、微辛。以肥壮、肉色黄、无毛须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有时残存,内外壁均增厚,角质化。木栓细胞多列,外侧2~3列细胞棕色,少数含有棕色物。皮层中稀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不明显。中柱维管束周末型及外韧型,以外侧为多。薄壁细胞间隙有多数草酸钙柱晶,并含有淀粉粒及油滴。(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1版.522页.图417) 粉末:黄色。 ①草酸钙柱晶较多,常破断。呈四面或多面棱柱形,长49~315μm,直径15~49μm。 ②淀粉粒多数糊化。未糊化的单粒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14μm,脐点点状;复粒少,由2~5分粒组成;偶见多脐点单粒淀粉。 ③网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5~49μm。 ④木栓细胞黄色或淡黄棕色。 ⑤下皮细胞狭长,长63~380μm,宽22~43μm,壁厚3~9μm。 ⑥纤维(地上茎)多成束,无色或淡黄色,较长,直径9~43μm,壁厚约3μm,木化。(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275页.图131)
理化:取样品粉末10g,用60%乙醇回流提取1.5小时,滤过,滤液加水适量,用乙醚提取,取乙醚层用1N硫酸洗3~4次,再用5%碳酸氢钠溶液洗2~3次,水洗2次,此醚层加无水硫酸钠脱水,浓缩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射干甲素为对照,以氯仿-丙酮-甲酸(6.4∶2)为展开剂,展距15cm,在可见光下检视,射干甲素显黄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23页.图418)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主要含异黄酮类化合物,其次为香豆素类。异黄酮类化合物有[1~6]:鸢尾甙(Tectoridin)、鸢尾甙元(Tectorigenin)、野鸢尾甙(Iridin)、野鸢尾甙元(Irigenin)、射干定(Belamcandin)、双甲基鸢尾甙元(Dimethytectorigenin)、鸢尾新甙元A和B(Iristectorigenin A and B)、洋鸢尾素(Irisflorentin)、明宁京(Muningin)。香豆素类[′~8]有:5(7)-甲氧基-4,7,[5]-4′-三羟基-3-苯基香豆素、7(5)-己糖基-5(7)-甲氧基-4,4′二羟基-3-苯基香豆素。另外,射干的花,叶中含有杧果甙(Mangiferins)和杧果素(Mangiferin)[9~10]。
参考文献[1] 药物分析杂志198 7;7(5):275。[2] 药学杂志(日)1944;64∶16。[3] Planta Med 1990;56(3):335。[4] Saengyak Hakhoechi 1991;22(11):13。[5] 中药通报 1982;7(1):29。[6] Jpn kokai Tokkyyo koho Jp 6330,417。[7] J Chin Chem Soc 1947;15(1):26。[8] J Chin Chem Soc 1950;17(2):131。[9] 药物化学杂志(苏) 1980;14(2)76。[10] Nature 1963;198∶1307。
药理①抗炎作用 小鼠ig射干醇提物22g/kg(相当生药量)对腹部id100μg/ml组胺液20μl/只所致的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水杨酸钠0.3/kg)比较P<0.01。上述剂量ig给于小鼠,对用0.6%醋酸生理盐水ip0.2ml/只致炎小鼠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亦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小鼠ig射干醇提物22g/kg(相当生药量)同时给于每鼠左耳滴4%巴豆油0.03ml,4h后进行比较,取样称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大鼠ig射干醇提物13g/kg(相当生药量),连续3d,d3后30min重复给药1次,末次给药后30min,于大鼠左后足蹠sc500u/ml透明质酸酶溶液0.1ml/只,结果射干对致炎后0.5、1.0、3.5h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鼠ig射干醇提物13g/kg(相当生药量),连续7d,对踝关节sc2%甲醛溶液0.1ml/只致炎的脚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大鼠ig上述剂量的射干醇提物,连续3d,对棉球性肉芽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 ②解热作用 大鼠ig上述剂量的射干醇提物,对sc15%啤酒酵母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15ml/kg所致的发热有一定的解热作用[1]。 ③抗病毒作用 将射干0.5%浓度的药液与等量的A1/京防86-1,(甲1型)流感病毒混合,置37℃水浴内中和1h,并作病毒(8个血凝单位)对照。分别接种于9d龄鸡胚。每只由尿囊腔接种0.2ml,培养后作血凝定性试验。结果10%射干能抑制8个血凝单位的A1/京防86-1(甲1型)流感病毒[1,2]。
毒性:射干醇提物ig给于小鼠的LD50为66.78g/kg[1]。小鼠ig人用量(9g/50kg)的277倍剂量(50g/kg),观察7d,动物均健在[2]。
参考文献[1]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0;6(6):28。[2] 药物分析杂志 1985;(3):167。
药性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经》:“苦,平。” ②《蜀本草》:“微寒。” ③《滇南本草》:“微寒,苦、辛。有小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三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阳、少阴、厥阴经。”
功效:降火,解毒,散血,消痰。
主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痹疬结核,疟母,妇女经闭,痈肿疮毒。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②《别录》:“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 ③陶弘景:“疗毒肿。” ④《药性论》:“治喉痹水浆不下,通女人月闭,治疰气,消瘀血。”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破癥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 ⑥《珍珠囊》:“去胃中痈疮。” ⑦《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咽闭喉风,乳蛾,痄腮红肿,牙根肿烂,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 ⑧《纲目》:“降实火,利大肠,治疟母。” ⑨《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洗肿,拔毒散血,跌打亦用。” ⑩《分类草药性》:“治妇人白带。” ⑾《南京民间草药》:“根茎、花和种子,泡酒服,治筋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4.5g;入散剂或鲜用捣汁。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使用注意:无实火及脾虚便溏者不宜,孕妇忌服。 ①《别录》:“久服令人虚。” ②《纲目》:“多服泻人。” ③《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弱,脏寒,气血虚人,病无实热者禁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黄芩,或黄芩加桔梗,治咽喉肿痛,声音不扬,肺痈,喉痹之属实热者。 ②配杏仁,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吐痰不爽。 ③配麻黄,治痰饮粘稠,咳逆上气,喉中痰阻如水鸡声。 ④配山豆根,治痰热交结,壅滞咽喉所致的咽喉肿痛,痰不易咯出,喉中痰声如拽锯者。 ⑤配萱草根,治乳痈初肿。 ⑥配栀子,治咽喉肿痛。 ⑦配茜草叶,捣烂外敷,治腮腺炎、乳腺炎。 ⑧配鲜土大黄,滤液外擦,治水田皮炎。 ⑨配葛花、土茯苓,治肺热喘咳多痰。 ⑩配紫菀、桔梗,治咽喉不爽,肺热咳喘痰多。 ⑾配山豆根、桔梗,治咽喉肿痛,属热证者。 ⑿配虎杖、猪胆,治肝昏迷。 ⒀配连翘、夏枯草,治瘰疬结核因痰热结聚者。 ⒁配前胡、贝母,治风热咳嗽,痰涎壅塞。 ⒂配瓜蒌、贝母,治肺热咳嗽、痰多者。 ⒃配麻黄、细辛、生姜,治寒饮痰喘,喉中如水鸡声。 ⒄配杏仁、桔梗、前胡,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吐痰不爽。 ⒅配麻黄、葶苈子、大枣,治痰涎壅盛,咳嗽痰喘。 ⒆配黄芩、桔梗、甘草,治痰热壅肺,喉闭不通。 ⒇配细辛、生姜、紫菀,治寒痰喘咳诸症。 (21)配牛蒡子、银花,治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 (22)配山豆根、桔梗,治咽喉肿痛。 (23)配麻黄、半夏,治肺热多痰,咳逆上气。 (24)配薄荷、银花,治风热郁结,咽喉红肿疼痛。
方选和验方: ①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13枚(一法42g),麻黄56g,生姜56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42g,五味子15g,大枣7枚,半夏(大者,洗)8枚(一法15g)。上9味,以水2400ml,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ml。分温三服。 ②射干汤(《圣济总录》)治喉痹:射干,细锉。每服10g,水300ml,煎至8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 ③清胃射干汤(《医宗金鉴》)治胃痈初起,中脘穴隐痛微肿,寒热如疟,皮肤甲错,脉沉数:射干、升麻、犀角、麦门冬、玄参、大黄、黄芩各3g,芒硝、栀子、竹叶各15g。水煎服。 ④甘桔射干汤(《杂病源流犀烛》)治咽喉肿痛:桔梗6g,射干、甘草、山豆根、连翘、防风、荆芥、玄参、牛蒡子各3.6g,竹叶10片。水煎服。 ⑤射干丸(《太平圣惠方》)治热病,脾肺壅热,咽喉肿塞,连舌根痛:射干、升麻各30g,硼砂、炙甘草、杏仁各15g,豉心30g。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用1丸含化咽津。 ⑥射干丸(《圣济总录》)治久患呷嗽,喉中作声,发即偃卧不得:射干、炮姜、款冬花、炙皂角、陈皮、细辛、贝母(炒微黄)、茯苓、郁李仁(研如脂)各30g,半夏(汤洗,炒干)、百部、五味子各30g。为末,与郁李仁同研令匀,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7~15丸,空腹服,日2次。 ⑦射干丸(《证治准绳》)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射干、炙甘草、炒杏仁各15g,升麻、大黄、木鳖子各7.5g。为细末,炼蜜为丸,小弹子大。每日1丸,含化。 ⑧射干汤(《备急干金要方》)治小儿发热咳喘,咽喉如水鸡声:射干、麻黄、紫菀、甘草、生姜各30g,桂心16.5cm,半夏5枚,大枣20枚。为粗末,先以水煎药,去滓,加蜜400ml再煎,分10次服,日3次。 ⑨射干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脾实咽干口燥,舌本肿硬:射干240g,大青90g,石膏300g,白蜜200ml。水煎,加蜜,不拘时服。 ⑩射干汤(《全生指迷方》)治肝咳恶风,脉浮弦:射干、麻黄各15g,五味子、半夏各30g,款冬花60g。研为散,每服15g,加生姜5片,水煎服。 ⑾射干汤(《宣明论方》)治胃脘痈,嗽脓血:射干、栀子仁、赤茯苓、升麻各30g,赤芍药45g,白术15g。为末,每服15g,水煎去渣,加地黄汁100ml,蜜50ml,再煎温服。 ⑿射干汤(《证治准绳》)治肝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悲嗌干,善怒时憎:射干、芍药各30g,薏苡仁60g,桂心0.15g,牡蛎、石膏各15g。研末,每服15g,水煎服。 ⒀射干消毒饮(《张氏医通》)治麻疹咳嗽声瘖,咽喉肿痛:射干、玄参、连翘、荆芥、牛蒡子各等份,甘草量减半。水煎服。 ⒁射干兜铃汤(《痧胀玉衡》)治痧似伤风咳嗽:射干、桑白皮、马兜铃、桔梗、薄荷、玄参、天花粉、贝母、枳壳、菊花、金银花各等份。水煎服。 ⒂射干散(《太平圣惠方》)治伤寒毒气攻咽喉痛,心烦躁热,胸膈滞闷,大小便难:射干、枳壳、升麻、马牙硝、木通、大黄、玄参各30g,犀角屑0.9g,生甘草15g。研为散,每服12g,水煎服。 ⒃射干散(《证治准绳》)治瘭疽,皮肉中忽生点子,如麻豆大,或如桃李,肿痛不可忍:射干、甘草、炒枳实、升麻、炒大黄各30g,麝香7.5g,前胡45g,羚羊角23g。为末,入麝香研匀,每服12g,水煎服。 ⒄射干鼠粘子汤(《证治准绳》)治痘疹后痈疽疮毒:牛蒡子6g,升麻、甘草、射干各1.5g。为粗末,水煎,空腹服。 ⒅射干煎(《备急千金要方》)治咳嗽上气:射干、款冬花各60g,紫菀、细辛、桑白皮、附子、甘草各0.6g,饴糖150g,生姜汁200ml,蜜、竹沥各200ml。先将射干和蜜、竹沥煎五、六沸去之,余六药合浸一宿煎去渣,合饴糖、姜汁煎如脯。每服如酸枣1丸。日3次,夜2次。 ⒆《本草汇言》:“治瘰疬结核,因痰热结聚者:射干、连翘、夏枯草各等份,为丸,每服6g,饭后白汤下。” ⒇《福建药物志》:“治白喉:鲜射干、爵床、积雪草、天胡荽各15g。捣烂,冲酌量洗米水2次,绞汁100ml,4次分服。” (21)《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肝昏迷:射干、虎杖各15g,猪胆3个,酿酒120g。前两药水煎,取药液加猪胆汁,用酿酒冲匀,每日1剂,分4次灌服。” (22)《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射干、桔梗各6g,黄芩9g,生甘草3g,水煎服。或将鲜根30g捣汁咽之。” (23)射干豆根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外科分卷》)治慢性副鼻窦炎:射干30g,山豆根15g,柴胡6g,辛夷10g,薄荷10g,山栀10g,细辛3g,甘草5g。水煎服。15~20剂为1疗程。 (24)湖南医药杂志 1979;(3):“治疗足癣:鲜射干、鲜白英各150g,百部150g,黄柏90g。先将白英、射干洗净切碎,以1000ml95%乙醇浸泡2天。将百部、黄柏加水约1500ml煎至1000ml,滤渣取汁,并将药渣置于白英、射干浸液中浸泡2天。去渣过滤,然后将二液混合,加入水杨酸60g及50%二甲基亚砜200ml,贮瓶备用。将患脚洗净,外搽上药于患处,每日1次。愈后续用数日,以防复发。” (25)射干瓜蒌饮(北京中医杂志 1991;(5)治疗慢性胃炎:射干10g,全瓜蒌30g,法半夏10g,茯苓15g,丹参20g,陈皮10g,党参10g,炙甘草6g,砂仁6g。每日服用1剂,分两次温服。
单方应用:①《医方大成论》:“治喉痹:射干,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烂取汁吞下,动大腑即解。或用酽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 ②《千金方》:“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生乌扇500g(切),猪脂500g。上2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③《袖珍方》:“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 ④《永类钤方》:“治乳痈初肿:扁竹根(如僵蚕者)同萱草根为末。蜜调服。” ⑤《补缺肘后方》:“治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鬼扇细捣绞汁,服如鸡子,即下水。” ⑥《福建民间草药》:“治腮腺炎:射干鲜根9~15g。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2次。” ⑦《福建药物志》:“治牙疳:射干30g,白凤仙花(后入)15g。水煎,漱口至粘稠唾液消失,然后吞服。续服5天,改服六味地黄丸。” ⑧《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腮腺炎,乳腺炎:射干、茜草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⑨《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外科分卷》:“治乳糜尿:射干15g,水煎后加入白糖适量,每日1剂,分3次服。或制成水丸,每次4g,每日3次,饭后服用。10天为1个疗程。” ⑩广东医学 1965;(4):“治疗水田皮炎,取射干750g,加水13kg,煎煮1小时后过滤。加食盐120g,用于涂洗患部。用前保持药液温度在30~40℃。”
医药家论述①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射干,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治便毒,此足厥阴湿气,因疲劳而发,取射干10cm,与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两行效。又治喉痛,切1片,噙之效。” ②李时珍《纲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孙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乌翣膏。张仲景《金匮玉函》方治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有射干麻黄汤。又治疟母鳖甲煎丸,亦用乌扇烧过,皆取其降厥阴相火也。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癥瘕自除矣。”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射干,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故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胸中邪逆。既降且散,益以微寒,故主食饮大热。《别录》甄权、《日华子》、寇宗奭、洁古(诸家所主),皆此意也。丹溪主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治足厥阴湿气下流,因疲劳而发为便毒,悉取其泄热散结之力耳。”“射干虽能降手少阳、厥阴相火,泄热散结消肿痛,然无益阴之性,故《别录》云久服令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