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士”的成语大全(173个)

小编为您整理了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礼贤下士、躬先士卒等含“士”的成语173个,其中“士”开头的12个,“士”结尾的128个,“士”在中间的33个,及其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士”开头的成语

1、士别三日,刮目相待[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

【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士马精强[shì mǎ jīng qiáng]

【解释】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出处】唐·陆贽《论关中事宜状》:“此四军者,皆声势雄盛,士马精强。”

【示例】但是他心中清楚,李自成士马精强,颇善于收揽民心,这次攻开封可能是想很快就建号称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九章

3、士可杀不可辱[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解释】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处】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示例】鏊谓谨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明史·王鏊传》

4、士为知己者死[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

【解释】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2回:“岂不闻‘士为知己者死’?又岂不闻‘国士遇我,国士报之’?”

5、士农工商[shì nóng gōng shāng]

【解释】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出处】《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示例】下面密密层层,有亿万人来来往往,都想争夺此物。细细看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6、士穷见节[shì qióng jiàn jié]

【解释】士:读书人;穷:困窘;节:节操。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示例】士穷见节义,木槁自芬芳。坐回万物春,赖此一点香。 ——宋·陆游《梅花》诗

7、士饱马腾[shì bǎo mǎ téng]

【解释】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士饱而歌,马腾于槽。”

【示例】且两年中士饱马腾,支应不匮,亦有微劳。 ——清·冯桂芬《与吉抚部书》

8、士死知己[shì sǐ zhī jǐ]

【解释】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示例】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三国·魏·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

9、士绅名流[shì shēn míng liú]

【解释】指有钱有势的人或杰出的人士。

【出处】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特别对于中间分子士绅名流,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同志对进步分子都团结不好,对他们更差了。”

10、士俗不可医[shì sú bù kě yī]

【解释】俗:庸俗;医:医治。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出处】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示例】余戏谓此二诗绝妙,“十里莺啼”,俗人添一撇坏了,“草未凋”,俗人减一画坏了,甚矣,士俗不可医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八

1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

【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示例】(蔡元培)对于鲁迅始终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

12、士穷见节义[shì qióng jiàn jié yì]

【解释】士:读书人;穷:困窘;节义:节操,气节。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示例】士穷见节义,木槁自芬芳。坐回万物春,赖此一点香。 ——宋·陆游《梅花》诗

“士”结尾的成语

1、礼贤下士[lǐ xián xià shì]

【解释】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处】《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示例】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2、忠臣烈士[zhōng chén liè shì]

【解释】忠义刚烈的臣子。

【出处】《隋书·李文博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1回:“今日之下,其所以家喻户晓,知他为忠臣烈士,名垂千古者,皆由无心而传。”

3、轻车介士[qīng chē jiè shì]

【解释】比喻战车和甲士。

【出处】《汉书·张安世传》:“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一辈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

【示例】及葬,又使侍御史持节送丧,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士,前后部鼓吹。 ——《后汉书·杨震传》

4、忠臣义士[zhōng chén yì shì]

【解释】忠诚而有节操的臣民。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国家之难。”

【示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3回:“忠臣义士,尽陷罗网之中;乱臣贼子,咸置庙廊之上。”

5、雅人韵士[yǎ rén yùn shì]

【解释】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科诨》:“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又《声容·治服》:“若果如是,则亦艳妆村妇而已矣,乌足动雅人韵士之心哉。”

6、招贤礼士[zhāo xián lǐ shì]

【解释】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出处】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光辅汉帝,招贤礼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7、湖海之士[hú hǎi zhī shì]

【解释】旧时形容气慨豪放之人。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邈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8、文人雅士[wén rén yǎ shì]

【解释】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

【示例】他可算作文人雅士了。

9、求贤下士[qiú xián xià shì]

【解释】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出处】元·白朴《博望烧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贤用士哩,你依着师父出去。”

【示例】乞陛下特恩,赐以冠带,更使一朝臣往宣,乃见圣主求贤下士之至意。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二回

10、文人墨士[wén rén mò shì]

【解释】泛指文人、文士。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那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那泣红亭的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这碑记日日寻访,何能凑巧?”

【示例】一来使情人见了,也好当面招魂,二来使文人墨士闻之,也好做几首诗文,留个不朽! ——清·李渔《比目鱼》第七回

11、高人胜士[gāo rén shèng shì]

【解释】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胜士:指隐居者。清高不慕名利的隐居者。

【出处】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梁君去年尝游庐阜,其谈山水之胜,诵高人逸士之文,亹亹不倦。”

【示例】或有逸品,皆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当求之笔墨之外,方为得趣。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制作楷模》

12、通儒达士[tōng rú dá shì]

【解释】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13、一介之士[yī jiè zhī shì]

【解释】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示例】自湖南军兴,一介之士,长官倒屣。 ——清·王闿运《长沙攸县庆都龙君行状》

14、雪中高士[xuě zhōng gāo shì]

【出处】明·高启《梅花》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15、轻贤慢士[qīng xián màn shì]

【解释】轻:轻视;慢:傲慢。轻视有才能的,不尊敬读书人。形容轻狂傲慢,狂妄无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

16、养贤纳士[yǎng xián nà shì]

【解释】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

【出处】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一折:“养贤纳士,修德治民。”

【示例】古代君子靠养贤纳士才取得大的功业。

17、岩穴之士[yán xué zhī shì]

【解释】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

【示例】圣祖皇帝诏求岩穴之士,九卿公举九人。 ——清方苞《张朴村墓志铭》

18、息军养士[xī jūn yǎng shì]

【解释】息、养:休息教养,休整;军、士:军队中的官兵。指休整部队,积蓄力量,以利再战。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

【示例】愚以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19、枯槁之士[kū gǎo zhī shì]

【解释】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出处】《庄子·徐无鬼》:“兵革之士乐哉,枯槁之士宿名。”

【示例】方今山林枯槁之士,要亦未可多得,去之奔走声利之场者则远矣。 ——明·王阳明《寄希渊》

20、爪牙之士[zhǎo yá zhī shì]

【解释】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示例】盖所以将腹心之命达于爪牙之士也。 ——唐·元稹《宋常春等内仆局令》

21、搢绅之士[jìn shēn zhī shì]

【解释】搢:插;绅:大带;搢绅:宦官的代称。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出处】《晋书·舆服志》:“所谓搢绅之士者,搢芴而垂绅带也。”

【示例】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22、白屋之士[bái wū zhī shì]

【解释】指贫寒的士人。

【出处】汉·王充《论衡·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示例】是所工也多,故传书甚少;其转徙也艰,故受毁甚易;其为费也不资,故白屋之士不能得书者甚众。 ——严复《论八股存亡之关系》

23、敬贤重士[jìng xián zhòng shì]

【解释】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同“敬贤爱士”。

【出处】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四折:“元帅宽仁厚德,敬贤重士,岂肯记旧仇,并不挟冤。”

24、有识之士[yǒu shí zhī shì]

【解释】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出处】汉·刘向《说苑·善说》:“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示例】有识之士皆谓陛下厌闻人言,意轻边事,其兆见于此矣。 ——宋·苏轼《朝辞赴定州状》

25、游侠骑士[yóu xiá qí shì]

【解释】漫无目的浪游四方,寻求冒险以显示武功、勇敢、宽仁侠义的人。

【示例】武侠小说中少不了游侠骑士。

26、皮相之士[pí xiàng zhī shì]

【解释】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

【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字哉!’”

27、折节下士[zhé jié xià shì]

【解释】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示例】累官至大冢宰,折节下士,天下多称之。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28、爱人好士[ài rén hào shì]

【解释】爱护、重视人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

【示例】“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有“爱人好士”的美称。

29、推贤进士[tuī xián jìn shì]

【解释】推荐贤人,引进学者。

【出处】唐·姚崇《答张九龄书》:“近蒙奖擢,倍励驽庸,每以推贤进士为务,欲使公卿大夫称职。”

【示例】宋·王楙《野客丛书·杨恽有外祖风》:“其故人任安予书,责以古人推贤进士之义。”

30、轻财好士[qīng cái hào shì]

【解释】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出处】《三国志·吴志·张温传》:“父允,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

【示例】轻财好士,一乡多济友朋;月地花天,四海又闻豪杰。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

31、谦恭下士[qiān gōng xià shì]

【解释】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出处】《汉书·韦玄成传》:“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

【示例】他亲自送至车旁,亲自代关车门,行一深鞠躬礼而别,颇能谦恭下士。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

32、谦谦下士[qiān qiān xià shì]

【解释】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出处】《汉书·韦玄成传》:“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

【示例】纵是当朝元宰,也须要谦谦下士为嘉。 ——明·叶宪祖《鸾鎞记·挫权》

33、方正之士[fāng zhèng zhī shì]

【解释】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出处】《汉书·晁错传》:“言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

34、轻财重士[qīng cái zhòng shì]

【解释】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出处】《三国志·吴志·张温传》:“父允,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

【示例】高尝受诏教习胡亥,见他慈仁笃厚,轻财重士,口才似拙,心地却明,诸公子中,无一能及。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七回

35、当轴之士[dāng zhóu zhī shì]

【解释】当:承担;轴:车轴。比喻身居要职的人。

【出处】晋·干宝《晋纪总论》:“秉钧当轴之士,身兼官以十数。”

36、青钱学士[qīng qián xué shì]

【解释】以之誉称才学之士。

【出处】《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示例】青钱学士妙文章,便合含毫侍帝旁。 ——宋·刘子翚《有怀·张巨山》诗

37、高人雅士[gāo rén yǎ shì]

【解释】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雅:风雅,儒雅。志行高尚、风格儒雅的人。

【出处】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梁君去年尝游庐阜,其谈山水之胜,诵高人逸士之文,亹亹不倦。”

【示例】他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人雅士。

38、二桃三士[èr táo sān shì]

【解释】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示例】迟暮仍为《梁甫吟》,二桃三士费沉吟。 ——潘飞声《秋感》诗

39、有道之士[yǒu dào zhī shì]

【解释】明白事理的人。

【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示例】我们愿意结识有道之士。

40、青藜学士[qīng lí xué shì]

【解释】指博学之士。

【出处】《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直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来,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示例】尔昔为青藜学士,今为白头老监,岂非馆阁之嘉话,朝廷之盛举欤! ——宋·刘克庄《徐复除秘书少监制》

41、绩学之士[jì xué zhī shì]

【解释】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古今绩学之士,磨弗以勤政者。”

【示例】绩学之士,读书必有札记,以记所得著所疑。 ——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

42、十室之邑,必有忠士[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shì]

【解释】指处处都有贤人。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43、百金之士[bǎi jīn zhī shì]

【解释】指有都能有作为的人。也指有功而受到重赏的人。

【出处】《史记·冯唐列传》:“百金之士十万。”

44、方外之士[fāng wài zhī shì]

【解释】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出处】《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45、南郭处士[nán guō chǔ shì]

【解释】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同“滥竽充数”。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内诸说上》:“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示例】我们不能学南郭处士的做法。

46、筑台募士[zhù tái mù shì]

【解释】募:招寡。比喻广泛招纳贤士

【出处】宋·范仲淹《帝王好尚论》:“汤五聘伊尹,文王躬迎吕望,周公握发吐哺以待白屋之士,郑武公好贤而诗雅歌之,燕昭王筑台募士而智者归之。”

47、折节礼士[zhé jié lǐ shì]

【解释】指屈己待人。同“折节待士”。

【出处】《明史·张居正传》:“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

48、不羁之士[bù jī zhī shì]

【解释】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出处】汉·邹阳《于狱上书自明一首》:“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

49、有志之士[yǒu zhì zhī shì]

【解释】士:对人的尊称。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出处】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示例】此洪君是广东有志之士,与弟莫逆交,都不用客气。 ——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五回

50、知人下士[zhī rén xià shì]

【解释】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出处】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故吾以为真正高阳酒徒可敬也。”

51、山林之士[shān lín zhī shì]

【解释】旧时指山林中的隐士。

【出处】《庄子·天道》:“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汉书·王吉传赞》:“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二者各有所短。”

【示例】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 ——《明史·选举志》

52、骚人墨士[sāo rén mò shì]

【解释】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出处】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一:“人知浙江为东南形胜,而不知吴越之奇观,自一二客帆渔艇而外,未尝有横画舫于烟波,负奚囊于邱壑者,今世之骚人墨士,不过侈谈西湖耳。”

53、文房四士[wén fáng sì shì]

【解释】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出处】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54、倾危之士[qīng wēi zhī shì]

【解释】倾:危,邪。诡辩、阴险、奸诈。比喻对国家和人民有很大危险的人。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55、不宾之士[bù bīn zhī shì]

【解释】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形容以主人翁的面目出现的人,敢于提意见,提建议。现多指实事求是,不客气、不虚伪的正直人士。

【出处】《后汉书·周党传》:“天子以示公卿,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

56、魁垒之士[kuí lěi zhī shì]

【解释】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出处】《汉书·鲍宣传》:“白首耆艾,魁垒之士。”

57、不栉进士[bù zhì jìn shì]

【解释】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出处】唐·刘讷言《谐喙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58、缙绅之士[jìn shēn zhī shì]

【解释】绅:大带。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出处】《庄子·天下》:“其在于诗书礼乐间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示例】若其不事异姓,躬自引决,缙绅之士,殆无一人焉。 ——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9、江海士[jiāng hǎi shì]

【解释】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出处】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60、绿林豪士[lù lín háo shì]

【解释】指绿林中本领出众的人物。

【出处】陶成章《浙案纪略》上卷第四章第二节:“其同乡许振鹏……去之宁波,由王金发介绍,因得入大岚山,连结绿林豪士。”

61、八砖学士[bā zhuān xué shì]

【解释】指懒惰的人。

【出处】唐·李肇《翰林志》记载,李程为翰林学士,当时学士入署常以日影为候,冬天以阶前日至五砖为入时。李程性懒,每日过八砖才入,大家称他为八砖学士。

62、方闻之士[fāng wén zhī sh]

【解释】有道而博闻的人。

【出处】《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63、江海之士[jiāng hǎi zhī shì]

【解释】旧指隐居不愿出来做官的人。

【出处】《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64、谦逊下士[qiān xùn xià shì]

【解释】下:礼让。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出处】《汉书·韦玄成传》:“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

【示例】虽谦逊下士,于敌己上一无所屈。 ——《金史·郑建充传》

65、鹤鸣之士[hè míng zhī shì]

【解释】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出处】《周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示例】惟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 ——《后汉书·杨赐传》

66、端人正士[duān rén zhèng shì]

【解释】指端庄正直的人。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示例】盖亦替‘天朝’扫除端人正士,使更易于长驱而入者。 ——鲁迅《书信集·指杨霁云》

67、骚人雅士[sāo rén yǎ shì]

【解释】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出处】老舍《骆驼祥子》二四:“公园里的牡丹芍药,邀来骚人雅士,缓步徘徊,摇着名贵的纸扇。”

68、火居道士[huǒ jū dào shì]

【解释】指有家庭妻儿的道士。

【出处】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僧道禁列》:“洪武中僧道不务祖风,及俗人行瑜伽法称火居道士者,俱有严禁。”

69、熊虎之士[xióng hǔ zhī shì]

【解释】形容勇猛的人。

【出处】《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

【示例】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70、钦贤好士[qīn xián hào shì]

【解释】尊敬贤才,爱惜文士。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九:“闻王钦贤好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莫不毕至。”

71、法家拂士[fǎ jiā bì shì]

【解释】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出处】《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示例】孟轲言法家拂士,荀卿称家言邪学,百家无所窜,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其遗迹也。 ——清·章炳麟《订孔上》

72、白衣秀士[bái yī xiù shì]

【解释】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出处】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

【示例】寡人扮作白衣秀士,私行径投丞相府里,商量下江南收川广之策。 ——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

73、高人逸士[gāo rén yì shì]

【解释】逸:隐逸。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

【出处】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梁君去年尝游庐阜,其谈山水之胜,诵高人逸士之文。”

【示例】高人逸士之流风余韵,可以廉顽而立懦者。 ——清·方宗诚《<古文简要>序》

74、礼贤接士[lǐ xián jiē shì]

【解释】礼:表示敬意;接:接纳。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去结交或接纳。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三年为蜀帅,惠化大行,不事威仪,礼贤接士。”

75、跅驰之士[tuò chí zhī shì]

【解释】跅驰:放逸不羁。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的人。

【出处】《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示例】若必狂走叫号,挟其所贵,而希心于跅驰之士以为奇者,非奇也。 ——明·归有光《朱钦甫字说》

76、庄庄其士[zhuāng zhuāng qí shì]

【解释】庄庄:端庄正直。行为端庄正直的人。

【出处】《管子·小问》:“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

77、傲贤慢士[ào xián màn shì]

【解释】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78、解甲休士[jiě jiǎ xiū shì]

【解释】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出处】汉·张昶《西岳华山堂阙碑铭》:“虽昔萧相辅佐之功,功冠群后,弗以加之,遂解甲休士,阵而不战。”

79、爱才好士[ài cái hào shì]

【解释】爱护、看重人才。

【出处】《晋书·殷仲文传》:“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

【示例】平原君爱才好士,门客很多。

80、谦以下士[qiān yǐ xià shì]

【解释】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出处】《汉书·韦玄成传》:“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

【示例】白不知君侯何以得此声于天壤之间,岂不由重诺好贤、谦以下士得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81、瘦羊博士[shòu yáng bó shì]

【解释】指能克己让人的人。

【出处】《后汉书甄宇传》:“建武中,[甄宇]为州从事,征拜博士。”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分肉,……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

【示例】多少长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擅风流。 ——清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上

82、仁人义士[rén rén yì shì]

【解释】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出处】明·方孝孺《云敝赞》:“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

【示例】然而我们从古典里,听熟了仁人义士,来解倒悬的胡说了。 ——鲁迅《花边文学·倒提》

83、名下无虚士[míng xià wú xū shì]

【解释】虚:假。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出处】《陈书·姚察传》:“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

【示例】名下无虚士,秀成智勇足备,吾不如之。 ——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十四回

84、缀文之士[zhuī wén zhī shì]

【解释】缀文:作文。指从事写作的人。

【出处】《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示例】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 ——晋·陶渊明《闲情赋》

85、折节待士[zhé jié dài shì]

【解释】指屈己待人。

【出处】《周书·邵广传》:“时晋公护诸子及广弟杞国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广独率由礼则,又折节待士,朝野以是称焉。”

86、高斋学士[gāo zhāi xué shì]

【解释】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87、开科取士[kāi kē qǔ shì]

【解释】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五:“时值贞元十五年,朝廷开科取士,传下黄榜,期于三月间诸进士都赴京师殿试。”

【示例】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88、耿介之士[gěng jiè zhī shì]

【解释】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89、仁人志士[rén rén zhì shì]

【解释】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示例】大批仁人志士,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90、久役之士[jiǔ yì zhī shì]

【解释】役:服兵役。指长期出征在外的兵士。

【出处】《后汉书·杜诗传》:“重复厚赏,加于久役之士。”

91、金闺国士[jīn guī guó shì]

【解释】指朝廷的杰出才士。

【出处】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二六○:“勉求玉体长生诀,留报金闺国士知。”

【示例】金闺国士知多少,寂寞鱼龙江海秋。 ——高旭《自题花前说剑图》诗

92、知人待士[zhī rén dài shì]

【解释】指对待人的态度好。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5回:“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93、却客疏士[què kè shū shì]

【解释】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读书人。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94、推贤下士[tuī xián xià shì]

【解释】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出处】《梁书·徐勉传》:“当应推贤下士,先物后身,然后可以报恩明主,克保元吉。”

95、一曲之士[yī qǔ zhī shì]

【解释】仅会一首歌曲的人。比喻只精通一种技艺的人。也指孤陋寡闻的人。

【出处】《庄子·天下》:“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示例】各得一察而不符于大道,此一曲之士也。 ——《叔苴子·内篇》卷二

96、缀辞之士[zhuì cí zhī shì]

【解释】缀辞:写书作文。指著书立说的人。

【出处】晋·潘岳《马开督玮》:“慷慨非死而死者,缀辞之士,未之或遗也。”

97、众人国士[zhòng rén guó shì]

【解释】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示例】岂不闻豫让“众人国士”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98、饱学之士[bǎo xué zhī shì]

【解释】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示例】那位老先生也许是个饱学之士,一笔字也写得挺好。 ——张天冀《新生》

99、拘介之士[jū jiè zhī shì]

【解释】拘:洁身自好;介:节操。指不贪不慕,廉洁正派的人。

【出处】《晋书·王沉传》:“将恐拘介之士,或惮赏而不言,贪赇之人,将慕利而妄举。”

【示例】窃恐拘介之士或惮赏而不言,贪昧之人将慕利而妄举。 ——《资治通鉴·魏纪九》

100、二桃杀三士[èr táo shā sān shì]

【解释】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示例】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唐·李白《惧谗》诗

101、熊罴之士[xióng pí zhī shì]

【解释】比喻勇士。

【出处】《尚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

【示例】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8回:“虽有熊罴之士,亿万之兵,安得而用乎?”

102、岩居之士[yán jū zhī shì]

【解释】岩居:住在山洞里。指隐士。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好显岩穴之士而朝之,则战士怠于行阵。”

103、文人学士[wén rén xué shì]

【解释】泛指文人、文士。

【出处】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昔之文人学士,平生精力,咸萃兹途。”

【示例】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然而有些文人学士,却又不免头痛。”

104、招贤下士[zhāo xián xià shì]

【解释】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出处】《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

【示例】于是宣王招贤下士,疏远嬖佞,散遣稷下游说之徒,以田婴为相国,以邹人孟轲为上宾,齐国大治。(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

105、斗方名士[dǒu fāng míng shì]

【解释】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

【示例】你来四川五年,现在可以回南京作斗方名士去了。 ——张恨水《八十一梦》

106、奔竞之士[bēn jìng zhī shì]

【解释】奔竞:奔走竞争,形容一味追名逐利的人。

【出处】晋·干宝《晋纪·总论》:“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

107、斗酒学士[dǒu jiǔ xué shì]

【解释】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出处】《新唐书·王绩传》:“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示例】他曾有斗酒学士的美名。

108、狷介之士[juàn jiě zhī shì]

【解释】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出处】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上·体别》:“狷介之人,砭清激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

【示例】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 ——明·薛瑄《从政录》

109、折节下谋士[zhé jié xià móu shì]

【解释】折节:屈己下人。降低和委曲自己,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出处】《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示例】折节下谋士,深心论客卿。(唐·储光羲《贻鼓吹李丞,时信安王北伐,李公王之所器者也》)

110、敬贤下士[jìng xián xià shì]

【解释】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出处】《汉书·谷永传》:“敬贤下士,乐善不倦。”

111、以名取士[yǐ míng qǔ shì]

【解释】名:名声;取:取用。依据名望的高低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

【出处】《邓析子·无厚篇》:“何谓三累:惟亲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亲疏,三累。”

112、敬贤爱士[jìng xián ài shì]

【解释】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出处】《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示例】阎立本知道这武后娘娘为人敬贤爱士,阎立本虽想欲整理朝纲,无奈一人力薄。 ——清·无名氏《狄公案》第二十九回

113、椎牛飨士[chuí niú xiǎng shì]

【解释】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出处】《后汉书·吴汉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伤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示例】如今西凉平定,军中旧例,合该椎牛飨士,做出庆赏的筵席。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四折

114、谦躬下士[qiān gōng xià shì]

【解释】犹言谦恭下士。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听说李闯王谦躬下士,对读书人十分珍重。”

115、推毂荐士[tuī gǔ jiàn shì]

【解释】毂: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推毂如同推举人才,引荐贤士。

【出处】唐·权德舆《齐成公神道碑铭序》:“其他推毂荐士,为汉廷臣,成天下重名硕望者,不可胜书。”

116、山谷之士[shān gǔ zhī shì]

【解释】泛指旧时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

【出处】《庄子·刻意》:“此山谷之士,枯槁赵渊者之所好也。”

117、及门之士[jí mén zhī shì]

【解释】及:到。旧泛指登门求教的弟子。

【出处】《论语·先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元史·许廉传》:“及门之士,著录者千余人。”

118、嫉贤傲士[jí xián ào shì]

【解释】嫉妒和轻慢有才德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独据梁山志可羞,嫉贤傲士少宽柔。”

119、一目之士[yī mù zhī shì]

【解释】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出处】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志雅堂杂抄》:“此书成于元代,道学之风甚盛,而能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120、敬贤礼士[jìng xián lǐ shì]

【解释】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出处】《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示例】玄德公纳谏如流,敬贤礼士。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四折

121、柱石之士[zhù shí zhī shì]

【解释】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旧时指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出处】《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

【示例】陛下千秋万岁之后,太孙幼冲,选置兵卫,宜得柱石之士如周昌者。 ——《晋书·阎缵传》

122、招贤纳士[zhāo xián nà shì]

【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示例】这里有个招贤纳士好汉柴大官人。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回

123、善人义士[shàn rén yì shì]

【解释】善良之人,仁义之士。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124、绳枢之士[shéng shū zhī shì]

【解释】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贫穷。指贫家子弟。

【出处】汉·贾谊《新书·过秦上》:“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示例】则有穷巷之宾,绳枢之士,冀宵烛之末光,邀润屋之微泽。 ——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

125、求贤用士[qiú xián yòng shì]

【解释】招求贤良,聘用士人。

【出处】元·白朴《博望烧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贤用士哩,你依着师父出去。”

126、轻财敬士[qīng cái jìng shì]

【解释】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同“轻财重士”。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

127、横行介士[héng xíng jiè shì]

【解释】介士:同“甲士”,披甲的士兵。螃蟹的别称。

【出处】宋·傅肱《蟹谱·兵权》:“出师下寨之际,忽见蟹,则当呼为横行介士,权以安众。”

128、海岱清士[hǎi dài qīng shì]

【解释】海岱:指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四海之内。指海内的清正廉洁的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士”在中间的成语

1、躬先士卒[gōng xiān shì zú]

【解释】犹身先士卒。现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出处】唐·张说《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誓将首冒锋刀,躬先士卒,上假神兵之威,下定鬼方之罪。”

2、博士买驴[bó shì mǎi lǘ]

【解释】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示例】写文章不能学博士买驴,不得要领。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liè shì mù nián,zhuàng xīn bù yǐ]

【解释】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国士无双[guó shì wú shuāng]

【解释】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示例】似臣呵,常人有数;论此人,国士无双。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

5、身先士卒[shēn xiān shì zú]

【解释】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出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示例】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6、猛士如云[měng shì rú yún]

【解释】形容猛将非常多。

【出处】朱德《赠友人》:“华北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7、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qiān fū nuò nuò,bù rú yī shì è è]

【解释】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出处】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8、过江名士多如鲫[guò jiāng míng shì duō rú jì]

【解释】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 “过江名士多于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

【出处】宋·刘克庄《竹溪生日二首》:“试把过江人物数,溪翁之外更谁哉。”

【示例】过江名士多如鲫,唯君杰出群流中。 ——柳亚子《丹青引》

9、名士风流[míng shì fēng liú]

【解释】名士:指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出处】《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这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示例】好好!咱们名士风流,下该洒脱些才是。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一回

10、争先士卒[zhēng xiān shì zú]

【解释】士卒;士兵。士兵作战勇敢,争着向前。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11、千里馈粮,士有饥色[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

【解释】馈:赠送。缺粮时从千里之外送来,难免士兵挨饿。比喻远粮不解近饥,远水不解近渴。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恳荒》:“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

12、千里餽粮,士有饥色[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

【解释】指远粮不解近饥。

13、处士横议[chǔ shì héng yì]

【解释】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横议:放肆地进行议论。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示例】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 ——朱自清《论气节》

14、身先士众[shēn xiān shì zhòng]

【解释】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同“身先士卒”。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广也!”

15、一士之智[yī shì zhī zhì]

【解释】智:智慧。一个人的智慧。形容有限的才智。

【出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16、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qiān rén nuò nuò,bù rú yī shì è è]

【解释】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示例】不知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盈廷谐媚,而独得吴主事之力谏,风厉一世,岂不足令人起敬乎? ——蔡东蕃《清史演义》第八十回

17、礼士亲贤[lǐ shì qīn xián]

【解释】尊敬亲近有才有德的人。

【出处】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礼士亲贤急访求,卑辞枉驾会儒流。”

18、材士练兵[cái shì liàn bīng]

【解释】犹言勇士精兵。

【出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问》:“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期其中极。”

19、儒士成林[rú shì chéng lín]

【解释】儒士:指读书人。比喻读书人很多。

【出处】《后汉书·张衡传》:“缙绅如云,儒士成林。”

20、贫士市瓜[pín shì shì guā]

【解释】市:买。穷苦读书人买瓜只挑个大的。比喻以言谈和外貌取人。

【出处】《北齐书·杨愔传》:“然取士多以言貌,时致谤言,以为愔之用人,似贫士市瓜,取其大者。”

21、蝮蛇螫手,壮士解腕[fù shé shì shǒu,zhuàng shì jiě wàn]

【解释】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螯手,壮士解其腕。”

【示例】蝮蛇螫手,壮士解腕,英雄作事不顾小名小义,今贪能容之虚名,受诛夷之实祸,还恐噬脐无及。 ——《隋唐演义》第四十六回

22、达士通人[dá shì tōng rén]

【解释】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宋·陆游《雍煕请机老疏》:“伏望尊官长者,达士通人,共燃续慧命灯,不惜判虚空笔,起难遭想,结果胜缘。”

23、选士厉兵[xuǎn shì lì bīng]

【解释】厉:磨;兵:武器。挑选士兵,磨利武器。

【出处】《吕氏春秋·孟秋纪》:“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炼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24、名士夙儒[míng shì sù rú]

【解释】名士:有名的人;夙儒:有学问的人。知名人士和老学者。

【出处】《新唐书·萧复传》:“复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非名士夙儒不与游。”

25、力士捉蝇[lì shì zhuō yíng]

【解释】比喻做小事也不能轻视。

【出处】《中阿含经》:“犹如力士捉蝇太急,蝇即便死;捉蝇太缓,蝇便飞去。”

26、壮士断腕[zhuàng shì duàn wàn]

【解释】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

【出处】唐·窦皐《述书赋下》:“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有句话叫做‘壮士断腕’,我只有自己斩掉一条膀子,人虽残废,性命可保。”

27、志士仁人[zhì shì rén rén]

【解释】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示例】志士仁人,兴亡之数,鸿纤亿刹,常如视诸掌。 ——清·黄宗羲《吴山益然大师塔铭》

28、过江名士多如鲗[guò jiāng míng shì duō rú zéi]

【解释】鲗:乌贼,墨鱼。形容多而纷乱。

【出处】清·吴趼人《俏皮话·乌龟雅名》:“古人有言曰:‘过江名士多如鲗’,我就叫过江名士罢。”

29、壮士解腕[zhuàng shì jiě wàn]

【解释】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示例】必要时我们要有壮士解腕的精神。

30、烈士徇名[liè shì xùn míng]

【解释】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

【示例】烈士徇名,不受黄金之赏。 ——唐·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

31、能士匿谋[néng shì nì móu]

【解释】匿:藏匿。有才能者得不到重用就藏匿其计谋。

【出处】《孔丛子·对魏王》:“故贤愚共贯,则能士匿谋。”

32、纳士招贤[nà shì zhāo xián]

【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示例】贤士有如此博学广文,高才大德,见如今圣人纳士招贤,何不进取功名。 ——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四折

33、达士拔俗[dá shì bá sú]

【解释】达士:心胸豁达的人;拔俗:超脱凡俗,不庸俗。通达事理的人总是不同凡俗,超人一等。

【出处】《吕氏春秋·知分》:“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