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紫贝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文贝(《南州异物志》),砑螺(《本草图经》),紫贝齿(《中国医学大辞典》)。
基源:为宝贝科眼球贝属蛇首眼球贝、宝贝属山猫眼宝贝、绶贝属阿纹绶贝等的贝壳。
原动物:蛇首眼球贝Erosaria caputserpentis Linnaeus。山猫宝贝Cypraea lynx(Linnaeus)。阿纹绶贝Mauritia arabica(Linnaeus)
历史:本品首载于《唐本草》,称:“紫贝,形似贝,而大二、三寸。出东海及南海上。紫斑而骨白。”紫贝系宝贝科动物,古籍中关于宝贝科动物记载颇多,通常写记的紫贝均指虎斑宝贝Cypraea tigris(Linnaeus)而言,与今日市售紫贝不同,今多用阿纹绶贝为紫贝。《本草图经》中记有:“今紫贝则以紫为质,黑为之点也。”按其所述应为蛇首眼球贝,这种宝贝在中药材紫贝中时有发现。
形态:蛇首眼球贝贝壳小型,坚固,略呈卵圆形。壳长约3cm,宽约2.4cm,高约1.5cm。贝壳表面被有一层珐琅质,光滑,有美丽的光泽。成贝的螺旋部为珐琅质所埋没,体螺层占全壳的极大部分。贝壳周缘呈深褐色,前后端为淡褐色,背面有大小不等的白斑散布,腹面周缘呈灰青色。壳口狭长,内外两唇周缘各有细白的齿14~17个。幼体的壳薄,可看到2~3个螺层,壳面乳白色,背面中部有一条宽褐色带。体柔软,可全部缩入壳内。头部宽,吻短,触角长而尖,眼突出,位于触角的外侧。足部发达。(图版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341页.图蛇首眼球贝)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低潮线附近岩石或珊瑚礁的洞穴内。肉食性,以海绵、有孔虫及小的甲壳类动物为食。分布于海南、西沙群岛一带。
山猫宝贝 贝壳中型,壳长约4.3cm,宽约2.7cm,高约2.2cm。周缘及底部呈白色;背面呈褐色,上布有不规则的深褐色及淡蓝色的斑点。壳口两唇周缘各有齿26~29个,齿间为血红色。(图版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341页.图山猫宝贝) 分布同上种。
阿纹绶贝 贝壳中型,壳长约4.5cm,宽约2.7cm,高约2.1cm。周缘为乳红色,上有暗蓝褐色斑点,两端呈暗褐色,背面为灰白色,具稠密褐色的不规则纵纹。壳底微红色,周缘有暗蓝色斑点散布。壳口两唇周缘微红色,各有褐色细齿23~26个。(图版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314页.图绶贝) 分布于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福建、台湾等地。
生药采集:5~7月间捞取,除去肉,洗净晒干。
加工炮制:紫贝齿:洗净杂质,晒干,捣碎即成。煅紫贝壳:取净紫贝齿,置砂罐中,于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冷,捣碎即成。
鉴别:呈卵圆形,长1.5~4.5cm,宽1~3cm,高0.8~2cm。腹面扁平,前端略宽,前后两端均凹入呈圆口状,壳口二边均向内卷曲,壳口两唇周缘有多数细齿。壳面光滑,有美丽的光泽。表面紫色,棕色或褐色,有多数暗紫棕色与白色交错的斑纹或圆形小点。质坚硬,味淡。以个小(3cm左右)、色紫棕、壳厚、不碎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尘。
化学性质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0.47%,Mg0.19%,Fe0.12%,磷酸根0.04%,硅酸根0.44%,硫酸根0.22%等。
参考文献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9。
药性性味:咸,平。 ①《食性本草》:“平。” ②《本草品汇精要》:“味咸。”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肝。”
功效:清心安神,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惊悸心烦,热毒目翳,头晕头痛,小儿斑疹,感冒咳嗽。 ①《唐本草》:“明目,去热毒。” ②《纲目》:“治小儿斑疹,目翳。” ③《饮片新参》:“治惊惕不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水飞点眼。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紫贝散(《婴童百问》)小儿痘疹入眼:紫贝1个《生用)为末,用羊子肝批开,掺药末5g,线缠,米泔煮熟,入小瓶内盛,乘热熏,候冷取出,星月下露1宿,来早空心服。 ②《中国动物药》:“治结核性脑膜炎:贝齿、珍珠母、代赭石、旋覆花各15g,水煎服,日2次。” ③《中国动物药》:“治高血压头痛:贝齿30g,钩藤、菊花、夏枯草各15g,水煎服,日2次。” ④《中国动物药》:“治感冒,咳嗽:贝齿适量,煅研细末,以甘草5g,陈皮10g煎水送服,每服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