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u Ling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徐嗣兴,笔名还有冰菱、余林、烽嵩、流烽、嘉木、未明等。路翎出生于南京一个商人家庭,自幼丧父,继父为小公务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庭由南京经武汉辗转到重庆,动乱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1938年在四川合川上中学,因在地方报纸办副刊以及与学校当局发生冲突而被开除。1940年在四川天府煤矿任办事员,对矿工生活与心理进行了考察,为从事创作作了生活、思想上的准备。同年以路翎笔名在胡风主持的《七月》发表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开始为文坛所注目。此后路翎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经济部燃料管理委员会等处任办事员,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一面不断在胡风主持与影响下的《七月》、《希望》、《呼吸》等杂志上发表创作。先后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1945)、《求爱》(1947)、《在铁中》(1949)、《平原》(1952),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1943)、《蜗牛在荆棘上》(1946),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上卷初版于1945年,下卷初版于1943年)、《燃烧的荒地》(1948),戏剧《云雀》(194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路翎先后在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创作组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创作室从事创作,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1955),戏剧《迎着明天》(1951)、《英雄母亲》(1951)、《祖国在前进》(1952)。1952至1953年,到朝鲜前线进行战地访问,著有散文集《板门店前线散记》及短篇小说《窪地上的战役》、《初雪》等,引起了强烈反响。1955年因所谓胡风集团案错捕入狱,被迫辍笔。1981年发表长篇小说《群峰顶端的雕像》(《战争,为了和平》第一部)。
路翎是抗日战争中、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成名并活跃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小说家,他的创作着重表现在动荡的战争年代,落后闭塞的西南大后方下层人民生活的病态及自发反抗与失败,找不到正确道路、困兽般搏斗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显示了严峻的现实主义的特色。代表作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成功地塑造了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却渴求着新生活的强悍的劳动妇女的形象。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在同时期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更着重于描写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后代的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传统影响、与人民结合的特殊艰巨性,以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道路中的悲剧性及英雄主义本质。作家在作品中自觉追求社会结构剖析与心理结构分析的统一,艺术家、心理学家与历史学家的统一,使《财主底儿女们》具有了“心理历史小说”的特征,成为一部展示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史诗性作品,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路翎的作品仍然保留了他的注重人物内心开掘的艺术特色,但比以往有了更为明朗的色彩:真实地展现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人们摆脱传统精神重负中的矛盾与斗争(《朱桂花的故事》),揭示以志愿军战士为代表的新世界中新人的美好的内心世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力量,以及人与人关系中的人情美(《窪地上的战役》、《初雪》)。作家的上述思想与艺术的追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同类题材创作中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但也遭到了一些误解与不公正的“批判”。
路翎的创作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着力于探讨“在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的来根去向”(胡风《青春底诗》),注重人物灵魂复杂性的开掘,表现人物心理的病态,以及在急剧变换的社会生活中人物心理变化的幅度、速度与强度。他的作品,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七月》、《希望》的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两者可以相互印证,他也因此成为“七月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路翎为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朴素性与单纯性,丰富现代小说艺术表现力所作的执著探索,互有得失,但都给中国现代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