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ebuluoyi
[外文]:Louis Victor de Broglie (1892~ )
法国物理学家,1892年8月15日生于下塞纳的迪耶普,出身法国贵族。中学时代就显示出文学才华,191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志趣转向理论物理学,1913年又获理学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战后,他重新钻研物理学,一方面参与他的哥哥实验物理学家M.德布罗意的物理实验工作,一方面研究理论物理,特别是与量子有关的问题。192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1926年起在巴黎大学任教,1932年任巴黎大学理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起任该院常任秘书。1962年退休。
当时已确立光是电磁波,但同时能量又是量子化的,其能量单位为hv,v为光波的频率。光的这种波动和粒子两重性(见波粒二象性),使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感到困扰。年轻的德布罗意却由此得到启发,大胆地把这种两重性推广到物质客体上去。他在1924年的博士论文《量子论研究》中,假设所有具有动量p和能量E的物质客体,如电子等,都具有波动性,其频率和波长分别由下式给出
,
式中λ为波长。这两个假设是建立波动力学(见表象理论)的物理基础。
当1926年E.薛定谔发表他的波动力学论文时,曾明确表示:“这些考虑的灵感,主要归因于德布罗意先生的独创性的论文。”1927年,美国的C.J.戴维孙和L.H.革末及英国的G.P.汤姆孙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各自证实了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至此,德布罗意的理论作为大胆假设而成功的例子获得了普遍的赞赏,从而使他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德布罗意主要从事的仍是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他在1951年以后着重研究了“双重解理论”,想要在经典的时空概念的基础上对波动力学的几率和因果性作出解释,但这种努力未获得成功。德布罗意始终对现代物理学的哲学问题感兴趣,喜欢将理论物理学、科学史和自然哲学结合起来考虑,写过一些有关的论文。
- 参考书目
- A. George, Louis de Broglie, sa Conception du Monde Physique, le passe' et l'αvenir de la Mecanique Ondulatoire, Gauthier-Villars, Paris,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