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胡芦巴
名称出处:《嘉祐本草》
概况异名:芦巴(《本草原始》),胡巴(《本草求真》),季豆(《东北药用植物志》),小木夏、香豆子(《新疆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豆科胡卢巴属植物胡芦巴的种子。
原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又名芸香草(《盛京通京》),香草、香苜蓿、苦草(东北)。
历史:本品始见于《嘉祐本草》,云:“胡芦巴出广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图经本草》载:“今出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盖其地芦服也。舶客将种子莳于岭外者生,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今医家治五脏虚冷为要药,以上所述核对《大观本草》广州葫芦巴附图似不相符。说明古今品种有异,待作进一步考证。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80cm,植株具香气。茎中空直立、多分枝呈丛生状,被疏柔毛。3出羽状复叶互生,托叶宽三角形,与叶柄合生,先端急尖,全缘;小叶长卵形或卵披针形,长1~3.5cm,宽0.5~1.5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先端边缘有锯齿,基部全缘,两面被疏柔毛,小叶柄短。花1~2着生于叶腋,近无梗;花萼钟状,长约0.7cm,被白柔毛,萼齿5,披针形;花冠淡黄色或白色,基部带堇色;旗瓣长圆形,翼瓣狭长圆形,龙骨瓣倒卵形,具爪;二体雄蕊(9+1);子房线形,花柱线形,胚珠多数;柱头变曲。荚果细长圆筒形,长5.5~11cm,直径约0.5cm,先端尾状渐尖,长约3cm,微弯,表皮被疏柔毛,具纵网脉。种子10~20,肾形或近似马蹄形,棕色或黄棕色。花期4~7月.果期7~9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92页.图311)
生境与分布:生于干旱、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欧洲亦有。
生药栽培:宜温和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为佳。4~5月用种子条播,按行距33cm左右开浅沟,将种子疏播于沟中,覆土轻压,亩用种量3kg;或按行株距各23~27cm开穴点播,深5cm左右,每穴播种4~5粒。出苗后,注意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水或化肥1~2次。开花前宜用草木灰撒施,防止倒伏,使籽粒充实。病害白粉病,可喷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剂;菌核病,发生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虫害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地老虎,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饵诱杀。
采集:8~9月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搓下种子,除去杂质。药材主产于安徽、四川、河南。
鉴别
性状:种子近斜方形,长3~4mm,宽2~3mm,厚约2mm;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两侧各有一深斜沟,两沟相接处有点状种脐与珠孔。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纵切面可见内有一圈胚乳,用水浸后胚乳呈粘液状,子叶略不对称,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横切面胚乳占面积较大。气微,粉碎时有特异的香气,味淡微苦。以个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种皮最外为1列栅状细胞,外有角质层,栅状细胞顶端尖,壁厚,微木化,其外侧有光辉带,胞腔内常有棕色内含物。向内为1列支柱细胞,上窄下宽,外平周壁加厚。向内有3~4列薄壁细胞。胚乳的最外侧为1列类方形的糊粉层细胞,内侧胚乳细胞较大,类圆形,可见薄的初生壁,次生壁含粘液质,极厚。胚细胞中均含有脂肪油滴及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95页.图312)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25ml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至适量点于硅胶G板上,以胆碱为对照,以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液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改良碘化铋钾-碘化钾(1∶1)试液显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96页.313) ②取样品粉末5g,加2N盐酸约60ml,水浴上回流水解3.5小时,放冷滤过,残渣用水洗至中性,烘干(80~100℃),加苯回流提取1小时,提取液蒸干后,加氯仿2ml溶解,点于硅胶板上。以雅姆皂甙元、薯蓣皂甙元为对照,以二氯甲烷-丙酮(20∶0.5)为展开剂;或以25β-螺甾-3,5-二烯、25α-螺甾-3,5-二烯为对照,以己烷-二氯甲烷(1∶2)为展开剂。展距12cm,喷3%磷钼酸乙醇液,加热显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96页.图314)
加工炮制:①炒胡芦巴 取净胡芦巴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爆裂,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 ②盐炒胡芦巴 取净胡芦巴用盐水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每100kg胡芦巴,用食盐2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盐胡芦巴,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含胡芦巴碱、胆碱、番木瓜碱(Carpaine)、龙胆碱(Gentianine)、薯蓣皂甙元、雅姆皂甙元(Yamogenin)和?倭寇镣言磉霸?(Gitogenin)、替告皂甙元(Tigogenin)。黄酮化合物有牡荆素、牡荆素-7-葡萄糖甙、荭草素或异荭草素、木犀草素。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9。
药理胡芦巴碱一般认为无药理作用;但也有人报道它在神经肌肉标本上,能降低神经的时值,对肌肉的时值则为先降低后增加。种子的油中有催乳成分,此成分不含碘、氮、硫,无任何性激素样作用,去油后的种子含50%的不易消化的粘胶,故有某些致泻作用。种子还有轻度的驱肠线虫作用[1]。
毒性:人超常量服用26g(常用量为9g),出现神志不清、烦躁、谵妄、定向障碍等中毒现象[2]。
参考文献[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42。[2]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9;13(5):32。
药性性味:苦,温。 ①《珍珠囊》:“苦。” ②《饮膳正要》:“苦,温。” ③《玉楸药解》:“苦、辛,温。”
归经:肾、肝经。 ①《玉楸药解》:“足阳明胃、足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肾、膀胱经。” ③《本草再新》:“心、肾经。” ④《本草便读》:“肝、肾经。”
功效:温补肾阳,祛寒除湿。
主治:治气寒疝,腹肋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痛经。 ①《嘉祐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肋胀满,面色青黑;得茴香子、桃仁,治膀胱气。” ②《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③《国药的药理学》:“为滋养强精药,用于阴痿,遗精及早泄。” ④《四川中药志》:“治寒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肾脏有郁火内热者,宜斟酌。” ②《本草品汇精要》:“妊妇勿服。” ③《本草从新》:“相火炽盛,阴血亏少者禁之。”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破故纸、木瓜,治腿膝疼痛、乏力。 ②配小茴香、吴茱萸,治小肠疝气。 ③配覆盆子、黄精、炙甘草,治滑精、遗精。 ④配巴戟天、锁阳、补骨脂,治阳痿、男子不育。
方选和验方: ①胡芦巴丸(《杨氏家藏方》)治一切寒湿脚气,腿膝疼痛,步行无力:胡芦巴(浸一宿)、破故纸(炒香)各120g,大木瓜1枚,切顶去穰,填药在内,以满为度。复用顶盖之,用竹签签定,蒸熟取出,研烂。用前件填不尽药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服。 ②胡芦巴丸(《圣济总录》)治肾虚脏冷、腹胁胀满:胡芦巴60g,附子(炮)、硫黄(研)各1g,同研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盐汤下。 ③胡芦巴散(《济生方》)治气攻头痛:胡芦巴(炒)、荆三棱(酒浸、焙)各15g,干姜(炮)8g。研末,每服6g,温生姜汤或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④胡芦巴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小肠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胡芦巴500g,吴茱萸(洗、炒)300g,川楝子(炒)560g,大巴戟(炒)、川乌(炮)各180g,茴香(炒)360g。同研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空心温酒下,小儿5丸,茴香汤下。 ⑤胡芦巴散(《仁斋直指方》)治小肠气攻刺:胡芦巴(炒)30g。为末,每服6g,茴香炒紫,用热酒沃,取酒调下。 ⑥《本草衍义》:“治膀胱气:胡芦巴、茴香子、桃仁(麸炒)各等份。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服50~70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调服,与丸相同,空心服,日各1~2服。” ⑦《中华进补大全》:“治肾虚阳痿,小腹隐痛,阴下湿痒:胡芦巴、苍术各9g,巴戟天12g。水煎服,每日1帖。” ⑧《中华进补大全》:“治腰膝冷痛,寒湿足气,膝下胫前肌肉酸楚,全身乏力:胡芦巴、补骨脂、木瓜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⑨《中国古代房室养生集要》:“治阳痿、早泄:胡芦巴、金樱子、远志、半夏各30g,猪苓、酸枣仁、干姜、山药、熟地黄、柏子仁各15g,甘草(炙)2g,茴香(炒)、川山甲(酒泡)各9g,木香45g,木通90g。同研为末,每服5g,空心温酒吞服。” ⑩延龄护宝丹 (《中国古代房室养生集要》)治男性不育,肾虚阳痿:胡芦巴、干莲蕊、莲实(炒)、鹿茸(酥炙)、桑螵蛸、白龙骨各30g,菟丝子(酒焙)、苁蓉(酒焙)、蛇床子(酒焙)、韭子(酒焙)各90g,丁香、木香各15g麝香3g。同研末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酒下,日2服。” ⑾中成药研究 1982:(12):“治男子不育症:胡芦巴、淮山药、仙茅、锁阳、附子、菟丝子、淫羊藿、阳起石各10g,牛膝5g,甘草(炙)6g,熟地、枸杞子、肉苁蓉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可与丸药同服,50天为1疗程。” ⑿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3:(1):“治阳痿、早泄:胡芦巴、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熟地各60g,乌药30g,淫羊藿100g。同研末制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服10g,淡盐水送下。”
食疗:芦巴酒(《药物与方剂》)治疝气,月经不调,下腹冷痛:胡芦巴、小茴香各15g,泡白酒100ml,每服9ml,日2服。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胡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张子和《儒门事亲》云,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即胡芦巴,频频不缺,不周岁而目中微痛,如虫行入眦,渐明而愈。按此亦因其益命门之功,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是也。” ②黄宫绣《本草求真》:“胡芦巴,苦温纯阳,亦能入肾补命门……。功与仙茅、附子、硫黄恍惚相似,然其力则终逊于附子、硫黄,故补火仍须兼以附、硫、茴香、吴茱萸等药同投。方能有效。” ③张山雷《本草正义》:“胡芦巴,乃温养下焦,疏泄寒气之药,后人以治疝瘕,足气等证,必系真阳式微,水寒气滞者为宜,苟挟温邪,即为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