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3种力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于60年代初,但作为学派缺乏公认的强有力的领导人,因此,被认为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种同观点学者的广泛联盟。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主要创始人是A.马斯洛,现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罗杰斯,共同发起人还有机体心理学家K.戈尔德施泰因,人格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K.霍妮、H.S.沙利文、E.弗罗姆,发展心理学家C.比勒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等。

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

上述心理学家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或学说,却又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即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他们主张个性解放,强调人的意识的选择和自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较快,但人的精神生活空虚。国际上的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在人们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这种无价值状态较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危险。因此提出,人类应该由对“外部空间”的开拓转向对“内部空间”的探索。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兴起反主流文化的运动,青年人对现实的不满,人民争取公民权利和学生反对美国在越南的战争的运动,以及对大学改革和教育改革呼吁和对环境污染的抗议等等,这些都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人的尊严和社会问题的重视,也有利于人本主义观点的传播。

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这就是机体潜能说。人的机体除具有一般生物潜能外,还有心理潜能。心理潜能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机体潜能说和自我实现论是戈尔德施泰因首先提出的。马斯洛把戈尔德施泰因的学说与自己的动机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以自我实现为最高目标的动机层级说。他把人的动机或需要比为金字塔的层次,基础层是生理动机或生理需要,依次向上为安全保障、归属、尊重、认识、审美,直到最高层的自由创造或自我实现。人的动机是由低而高依次发展形成的。高级动机的出现以低级需要的基本满足为条件,但只有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能使人产生更深刻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则能给人以最高的喜悦,称为“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这种主观感受本身是最高的奖赏和鼓舞力量,因而自我实现是一种自发的过程。从价值的角度看,自我实现者才是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人。马斯洛的动机层级说已成为组织管理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西方一些国家及日本等的企业界已应用他的理论,力求发挥人的创造潜能。

自我实现论的另一重要理论支柱是罗杰斯的自我论。罗杰斯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机体智慧”,能对那些有利和不利于实现自身潜能的经验进行分辨。这是由机体的内部构成所引导并以复杂的反馈系统为基础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般总是有附带条件的,当用外部条件来取代内部的机体评价时,个人的自我概念便有可能与机体潜能不协调,从而产生各种歪曲真实感情的防御机制。促进自我实现的关键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关系。罗杰斯的心理治疗和咨询理论以及在教育改革等一般领域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也颇有影响。

人本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以现象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罗杰斯把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概括为 3点:

(1)通过自身内部的参照系统取得主观知识;

(2)用他人的观察来核对主观知识以取得客观知识;

(3)在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中取得人际知识。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这些认识构成个人的现象域,这虽然是个人的隐秘世界,但通过上述现象学方法的研究仍能获得正确理解。马斯洛和奥尔波特认为,传统心理学只着重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这是一个缺陷;从人的价值和最高追求的角度看,心理学应该成为“健康人”的心理学,而涉及价值问题时,只有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的选择、爱好和判断才是对人类有益的。因此,他们主张心理学不能仅仅依靠对一般人的调查统计和平均数字提出理论,而应着重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进行质的研究。在他们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个案研究的重要意义,主张走一条由特殊到一般、由个体到法则的研究路线。

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已在西方社会引起重视,但在美国心理学界内部的评价却很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史家和体系学家的评价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包括人类所特有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研究,它对近代传统心理学的批判是有力的,但对自身理论的论证尚嫌不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种形成中的理论,正如人自身在形成中一样。目前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几种不同的演变趋向,主流是罗杰斯学派。罗杰斯认为人有过去梦想不到的强大潜能,新的世界应更加珍视人的潜能的发挥。他尊崇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促进万物自由成长的思想,主张心理学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另一种趋向是试图改造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主张加强其体系的严密性,提高论证的科学性。再一种趋向是强调人生的意义,渴望达到超脱自我的境界,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固有的社会动机和创造动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趋向已超出自我实现范围,因而自称是“超个人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看法有根本区别,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者关系的看法有相对忽视社会因素的错误。人的心理发展受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自我实现”的目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普遍达到,只有当人类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才能有个人发展的最大自由。

参考书目
    G.墨菲、J.K.柯瓦奇著,林方、王景和译:《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G.Murphy and J. K. Kovach,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Modern Psychology,3rd ed.,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New york,1972.)A. Maslow,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 Harper and Row,New York,1970.C.Rogers, 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Bosto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