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莽草
名称出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概况异名:木蟹柴、铁苦散、土大茴、香蟹、黄楠、闷痛香(《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大茴、山桂花(浙江),野八角、八角茴、蒙董香(江西);红茴香叶、红茴香根(《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木兰科八角属植物莽草的根、叶和果实。八角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约30种,其中约8种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莽草Ilhcium lanceolatum A C.Smith,又名披针叶茴香(《中国树木志》),山木蟹(《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10m;树皮灰褐色。单叶互生,或少有聚生于节上,革质,倒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短尾尖或渐尖,基部狭楔形,长6~15cm,宽2~4.5cm,全缘,无毛,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叶柄长约0.5~1.5cm。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1.5~5cm。花被片10~15,数轮,覆瓦状排列,最外轮3片较小,绿色,有缘毛,内轮大小不等,深红色;雄蕊6~14,排成一轮;心皮10~13,离生,辐射状排列,柱头淡红色;花各部均着生于扁平花托上。聚合果,蓇葖木质,顶端有长而弯曲的尖头。种子淡褐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00页.图1599)
生境与分布:多生长于阴湿的溪谷两旁杂木林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
药性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辛,温。” ②《吴普本草》:“雷公、桐君:苦。有毒。” ③《本草求原》:“甘,温。有毒。”
功效:祛风,消肿。
主治:头风,痈肿,皮肤麻痹,瘰疬,乳痈,喉痹,疝瘕,癣疥,秃疮,风虫牙痛。 ①《本经》:“主头风,痈肿,乳肿(一作乳痈),疝瘕,除结气,疥瘙。杀虫鱼。” ②《别录》:“疗喉痹不通,乳难,头风痒,可用沐。勿近目。” ③《药性论》:“能治风疽,疝气肿坠,凝血,治痹疡,除湿风。不入汤服。主头疮白秃,杀虫。” ④《唐本草》:“治难产。” ⑤《日华子本草》:“治皮肤麻痹,置浓煎汤淋。风虫牙痛,喉痹,亦浓煎汁,含后净漱口。”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敷、煎水洗或含漱。不可内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莽草膏(《补缺时后方》)治诸贼风,肿痹,风入五脏,恍惚,疥癣,杂疮:莽草500g,乌头、附子、踟躅各90g。4物切,以水和苦酒200ml渍1宿,猪脂2kg,煎,三上三下,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耳鼻病,可以绵裹塞之。 ②《经效产宝》:“治产后乳痈,初得令消:赤小豆、莽草。上等份为末,苦酒和敷之。” ③《药性论》:“治毒肿:莽草、白敛、赤小豆。为末,鸡子白调如糊,,干即更易上。” ④《外台秘要》:“治小儿风痫,掣疭戴眼,极者日数十发,又治大人贼风:莽草、雷丸各1鸡子黄大,化猪脂500g,煎7沸,去滓摩痛处。勿近目及阴,日凡三四次。” ⑤《便民图篡》:“治狗咬昏闷:浸椒水,调莽草末敷之。”
单方应用:①《补缺肘后方》:“治痈未溃:莽草末,和鸡子白,涂纸令厚,贴上。燥复易,得痛自瘥。” ②《补缺肘后方》:“治风齿痛,颊肿:莽草150g,水1200ml,煮取600ml,热含漱吐之,1日尽。” ③《圣惠方》:“治头风久痛:莽草煎汤沐之。勿令入目。” ④《圣惠方》:“治瘰疬,发肿而坚,结成核:莽草30g。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涂于帛上贴之。每日2次。” ⑤《圣惠方》:“治牙齿蚛孔,疼痛不可忍,兼有虫:莽草捣罗为末,以绵裹纳蚛孔中,或于痛处咬之,低头吐津,勿咽之,其疼痛便定。”
医药家论述①刘若金《本草述》:“莽草与金牙石,在颤振、谵妄二证胥投之,此愚所谓于气血精微之用,的有相须者也。第难与金牙石例论,为其有毒耳。时珍之说甚明,不得尝试,外治则无不可也。” ②张璐《本经逢原》:“莽草大毒,善杀鱼、鼠,其性可知。《本经》治疝瘕结气,荡涤在内云宿积也;疗痈肿头风,搜逐在外之邪毒也。但性最猛烈,服之令人瞑眩。《千金方》每与茵芋同为搜风涤恶之峻剂,近世罕能用之。惟毒鱼之外,仅以浴顽痹湿风及煎漱虫牙,然沐时勿令入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