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菲尔泉岩画位于纳米比亚中心西北部半沙漠地带,是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2007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推菲尔泉是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如非洲岩刻,迄今为止已记载有2000多幅图画。大多数保存完好的岩刻是犀牛、大象、驼鸟和长颈鹿以及人和动物的脚印画。该遗产还包括六个绘有图画的岩石庇护处,在红赭石上刻有以人为主题的图画。这些岩刻是从两处遗产中挖掘出来的,包括来自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材工艺品、鸵鸟蛋壳珠和片岩吊坠。人或飞鸟很少见,据认为雕刻这些图形是说明人变成动物的礼仪。最有名的例子是“狮人”,一个狮子每个脚爪上有五个脚趾头。该雕刻说明岩刻艺术与狩猎采集者的信仰体系相关,这些狩猎采集者在牧民们约公元1000年到来时占据着该地区。该遗址连贯、广泛、高质量地记录了至少2000多年间南美这块土地与狩猎采集者社区相关的礼仪习俗,而且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狩猎采集者的礼仪和经济习俗之间的联系。这是纳米比亚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
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在纳米比亚中心西北部半沙漠地带有一个相对遥远而封闭的峡谷,那里积聚了整个南部非洲最壮观的岩石雕刻遗迹,也是全世界罕有其匹的岩石艺术遗址。这个著名的岩石艺术遗址群被错误地命名为“推菲尔泉”,这是南非荷兰语对“若有若无的喷泉”的称谓。这个峡谷的泉水根本不像喷泉,尽管很小,实际上却很可靠。而它的达马拉兰名称“Ui-Ais”即“跳跃的水洞”可能更为贴切。驱车进入峡谷,会对宽阔的沙质谷底和干涸的河床感到惊奇。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峡谷的两侧和似乎真的要坠落谷底的巨大漂石。峡谷的史前居民选择在这些漂石来展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这个峡谷长期里生活着两个族群。发掘的遗物表明,狩猎者和采摘者是第一批居住者;他们的手工制品是6000至2000年前石器时代后期的典型代表。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和采摘者制作了大部分石刻和或许全部的绘画;偶像肖像—动物和人类的描绘。然后在2000-2500年前之间,第二批居住者来到这个峡谷:放牧羊群和制作陶罐的柯克霍思人。牧羊族制作的岩石艺术完全不同于狩猎者和采摘者;它们看来完全是几何形状,包括推菲尔泉的雕琢的圆形,一行行圆点。
人们对推菲尔泉究竟存在多少石刻和绘画有不同的估计, 但要提供一个准确的数字即使不是不可能也非常困难。现在人们估计有5000多个独立的刻画。比较而言,如今对出自南部非洲狩猎者和采摘者之手的石刻和绘画了解很多,而对牧羊族的迷幻几何图形的了解则少得多。
在南部非洲的岩石表面看到的这些绘画和石刻图像,可以肯定归属于狩猎者和采摘者。它们展示了一个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积极相互接触的世界,及他们为了在这个世界组成分子之间保持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流动而做出的许多不同尝试。超自然力量在动物、生物和无生命物质与人类之间的不断流动,对狩猎者和采摘者所生活的世界的繁衍具有根本的重要意义。
人类活动主宰着这些岩石绘画的内容人类,无论娴熟的猎手、采摘者或巫师,无论母亲、父亲或他们的孩子,都是有感知力的生命。他们在日复一日的互相接触中,在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接触中,密切而积极地参与世界更新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狩猎、采摘、性交以及跟踪和发现一些事物。正是这些人类活动主宰着这些岩石绘画。狩猎是南部非洲,包括推菲尔泉的岩画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长期以来,描述狩猎和狩猎用具的图画被认为是狩猎—采摘者获得食物的尝试。而人们对世界各地的狩猎者和采摘者思考狩猎的方式的理解,表明这种解释过于天真。狩猎展示了世界上两种有感知力的生命:人类与非人类的动物之间的某种人际对话。狩猎—采摘不是简单地获取食物,而是参与环境、确保超自然力量循环的熟练技巧。猎物提供了食品和生存物质,而猎人则确保他和他的族群对这种上天赐予的行为的尊敬。
推菲尔泉的那些石刻很少描绘人类。迄今为止,推菲尔泉的绝大多数石刻描绘的都是动物和它们的足迹。但其中许多不是简单的动物及其踪迹的写实描绘。这些石刻图像往往有某些特征表明,人们在探讨有关人与动物关系的思维方式所不熟悉的东西。许多动物绘画具有“不真实”的特征。例如,许多犀牛带有夸张的角,狮子的足迹往往多于四个爪印,而有时长颈鹿的脖子则又画得极长。这些“不真实”的特征表明,人们认为,动物在保持超自然力量流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遗产保护推菲尔泉的岩石刻画向古代生活在那里的狩猎者和采摘者揭示了对世界的更深刻认识。今天,这些石刻提供了一个展示不同关系――游客与过去之间关系的舞台。自然风化过程正在慢慢摧毁南部非洲的文化遗产,旅游业又使之雪上加霜,确实可悲,确实在所难免,但推菲尔泉峡谷的岩石艺术却能促进人们对产生这些不可替代的遗产的不同民族的更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