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黑脂麻

概况

异名:胡麻、巨胜(《本经》),狗虱(《吴普本草》),鸿藏(《别录》),乌麻、乌麻子(《千金方》),油麻(《食疗本草》),交麻(《大业拾遗录》),黑芝麻(《三元延寿书》),巨胜子(《本草品汇精要》),小胡麻(《中国药学大辞典》)。

基源:为胡麻科胡麻属植物芝麻的黑色种子。胡麻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南北广泛栽培的仅1种,可供药用。芝麻的种子有黑白之分,黑者为黑芝麻,白者为白芝麻,通常黑芝麻供药用。

原植物:芝麻Sesamum indicum L。(S.orientale L.)

历史:《本经》列为上品,系指脂麻而言。《纲目》列入谷部麻麦稻类,载:胡麻即脂麻也,有迟早两种,黑白赤三色,其茎皆方,秋开白花,亦有带紫艳者,节节结角,长者寸许……茎高三、四尺,……其叶有本团而末锐者,有本团而末分三丫如鸭掌形者。观《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附图,与本种相同。中药材胡麻子(《中国药典1977年版》),现今系指植物亚麻的种子。《纲目》载:“今陕西人亦种之,即壁虱胡麻也。”亚麻均作胡麻用,可能在明朝以前用的胡麻多为脂麻,其后则渐使用亚麻作胡麻,至今部分地区仍将亚麻称为胡麻,故常出现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之混乱。今《中国药典1977年版》分别称为黑芝麻与亚麻子。又按芝麻由于《本经》作胡麻,故有中国以外之意。陶弘景曰:“本生大宛,改名胡麻。”《纲目》载:“按沈存中笔谈云:古者中国止有大麻,其实为蕡,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本草衍义》并附和此说。由此可证明《本经》所云为汉朝人伪托。据云: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约7000千年前有炭化芝麻。但从芝麻古名、历史记载和植物分布来说,有关炭化物的鉴定,还待考定。

形态:一年生植立草本。高60~150cm,分枝或不分枝,中空或具白色髓部,微有毛。叶矩圆形或卵形,长3~10cm,宽2.5~4cm,下部叶常掌状3裂,中部叶有齿缺,上部叶近全缘,叶柄长1~5cm,花单生或2~3朵同生于叶腋。花萼裂片披针形,长5~8mm,宽1.6~3.5mm,被柔毛。花冠长2.5~3cm,筒状,直径约1~1.5cm,白色而常带有紫红色或黄色彩晕。雄蕊4,内藏。子房上位,4室(云南西双版纳栽培的可至8室),被柔毛。蒴果矩圆形,长2~3cm,直径6~12mm,有纵棱,直立,被毛,分裂至中部或至基部。种子有黑白之分。花期夏末秋初。

生境与分布:芝麻原产印度,中国汉时引入,古称胡麻(今日本仍称胡麻),在中国栽培极广历史悠久。

生药

采集:8~9月果实呈黄黑色时采收,割取全株,捆成小把,顶端向上,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山东、山西、河南,其它各地也产。

鉴别:种子扁卵圆形,一端钝圆,另端尖,长2~4mm,宽1~2mm,厚约1mm;表面黑色,有网状皱纹或无,扩大镜下可见细小疣状突起,边缘平滑或呈棱状,尖端有圆点状棕色的种脐。种皮薄纸质,胚直立,有2片大形类白色的子叶,富油性。气微,味淡,嚼之有清香味。以个大、色黑、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种子含脂肪油可达60%。油中含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二十四酸等的甘油酯、甾醇、芝麻素(Sesamin)、芝麻灵(Sesamolin)、芝麻酚(Sesamol)、维生素E等。尚含叶酸18.45mg%,烟酸0.48mg%,蔗糖0.64%,卵磷脂0.65%,戊聚糖,蛋白质和多量的钙等[1]。另还分得一种抗氧剂-芝麻灵酚(Sesamolinol)[2]。

从脱脂黑脂麻种子中得甙元:4-[4(1,3-苯并二氧-s-基)四氢-1H,3H呋喃并[3,4-C]呋喃-1-基]-2-甲基苯酚[3]。炒种子含221种香味成分,其中两种新化合物为:1-甲基二硫-2-丙酮和1-甲基二硫-2-丁酮[4]。油中尚含: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5-燕麦甾醇、钝叶醇(Obtusifoliol)、禾本甾醇(Gramisterol)、环桉烯醇、柠檬甾二烯醇,环木波罗烯醇,24-亚甲基环木波罗醇[5]。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88。[2] CA 1986;104:65894e。[3] CA 1989;111:201549f。[4] CA 1989;111:152341K。[5] CA 1992;117:232627X。

药理

①延缓衰老作用 用加速衰老的模型小鼠(SAM-P/1),一组给予25%酪蛋白和10%玉米油,另一组给予20%黑芝麻粉(含油10%)和21%酪蛋白。给予黑芝麻组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衰老现象推迟发生,肝脏和睾丸中脂褐质水平略低于对照组,而血浆中生育酚含量略高于对照组[1]。 ②其它作用 种子提取物给于大鼠服用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糖元含量,但大量反而降低糖元含量。黑芝麻油2ml/kg体重喂饲大鼠10d,可增加肾上腺中抗坏血酸及胆甾醇含量。黑芝麻油给正常或去势大鼠注射,有增加血球容积的倾向。油中所含的芝麻素对除虫菊酯的灭蝇有协同作用[2]。本品所含的芝麻素(Sesamin)还具有抑制脂肪酸去饱和酶的作用[3]。

毒性:种子有致泻作用,榨油后的饼对家畜有毒,可引起绞痛、震颤、呼吸困难、胀气、咳嗽等。小牛喂食过多黑芝麻可引起湿疹、脱毛及瘙痒[2]。

参考文献

[1] CA 1991;114:227903t。[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88。[3] CA 1991;114:181086y。

药性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饮膳正要》:“味甘,微寒。” ③《本经逢原》:“甘,温。” ④《医林纂要》:“甘、苦,寒、滑。”

归经: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兼入足厥阴,少阴。” ③《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补肝肾,润五脏。

主治:肝肾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须发早白,妇人乳少。 ①《本经》:“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 ②《抱朴子》:“耐风湿,补衰老。” ③《别录》:“坚筋骨,疗金疮,止痛,伤寒温疟,大吐血后虚热羸困,明耳目。” ④《唐本草》:“生嚼涂小儿头疮及浸淫恶疮。” ⑤《食疗本草》:“润五脏,主火灼,填骨髓,补虚气。” ⑥《食性本草》:“疗妇人阴疮,初食利大小肠,久服即否,去陈留新。” ⑦《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养五藏,治劳气,产后羸困,耐寒暑,止心惊。逐风湿气,游风,头风。” ⑧《嘉祐本草》:“合苍耳子为散服之,治风癞。” ⑨《玉楸药解》:“补益精液,润肝脏,养血舒筋。疗语蹇,步迟,皮燥发枯,髓涸肉减,乳少,经阻诸证。医一切疮疡,败毒消肿,生肌长肉。杀虫,生秃发。” ⑩《医林纂要》:“黑色者能滋阴,补胃,利大小肠,缓肝,明目,凉血,解热毒。赤褐者交心肾。” ⑾《山西中药志》:“治腰脚痛,痢疾,尿血等症。”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贫血,便秘,乳汁缺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敷。

使用注意:脾弱便溏者勿服。 ①《本草从新》:“胡麻服之令人肠滑。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 ②《本草求真》:“下元不固而见便溏,阳痿,精滑,白带皆所忌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桑麻丸(《医级》)治肝肾不足,时发目疾,皮肤燥涩,大便闭坚:桑叶(经霜者,去梗筋,晒枯),黑芝麻(炒)各等份。为末,以糯米饮捣丸(或炼蜜为丸)。日服12~15g。勿间断,自效。 ②巨胜酒(《寿亲养老新书》)治老人风虚痹弱,四肢无力,腰膝疼痛:巨胜子60g(熬),薏苡仁60g,干地黄250g(切)。上以绢袋贮,无灰酒1000ml渍之,勿令泄气,满5~6日。空心腹30~60g尤益。 ③《方脉正宗》:“治一切风湿,腰脚疼痛,并游风行止不定:胡麻500g,白术240g,威灵仙(酒炒)120g。共研为末,每早服15g,白汤调下。” ④《简便单方》:“治小儿瘰疬:脂麻、连翘各等份。为末,频频食之。” ⑤胡麻涂敷方(《圣济总录》)治疔肿:胡麻(烧灰)、针砂各15gc上2味和研令细,同醋调如糊,涂敷肿上,日三易。

单方应用:①《肘后方》:“治牙齿肿痛:胡麻150g,水1000ml,煮取500ml,含漱吐之。茎叶皆可用之。” ②《肘后方》:“治沸汤煎膏所烧火烂疮:熟捣生胡麻如泥,以厚涂疮上。” ③《补缺肘后方》:“治阴痒生疮:捣胡麻涂之。” ④《千金方》:“治脓溃后疮不合:炒乌麻令黑,熟捣敷之。” ⑤《普济方》:“治浸淫恶疮:胡麻子生捣敷之。” ⑥《谭氏小儿方》:“治小儿软疖:油麻炒焦乘热捣烂敷之。” ⑦《纲目》:“治五脏虚损,益气力,坚筋骨:巨胜九蒸九暴,收贮。每服30g,汤浸布裹,授去皮再研,水滤汁煎饮,和糯米煮粥食之。” ⑧《纲目》:“治妇人乳少:脂麻炒研,入盐少许食之。” ⑨《纲目》:“治痔疮风肿作痛:胡麻子煎汤洗之。” ⑩《湖北中草药志》:“治脂溢性脱发:黑芝麻梗适量,煎水洗头。” ⑾《湖北中草药志》:“治中暑:黑芝麻15g,打碎,开水调服。”

医药家论述

①刘完素:“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去。胡麻入肝益血,故风药中不可阙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胡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益脾胃,补肝肾之佳谷也。金刃伤血,则瘀而作痛,甘平益血润燥,故疗金疮止痛也。” ③黄宫绣《本草求真》:“胡麻,奉属润品,故书载能填精益髓。又属味甘,故书载能补血,暖脾,耐饥。凡因血枯而见二便艰涩,须发不乌,风湿内乘发为疮疥,并小儿痘疹变黑归肾,见有燥象者,宜以甘缓滑利之味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