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空青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青油羽、青神羽(《石药尔雅》),杨梅青(《图经本草》)。
基源:空青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
历史:空青最早记载于《本经》。李时珍释名谓:“空言质,青言色,杨梅言似也。”《别录》:“空青生益州(今四川境内)山谷,及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山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其腹中空。”宋颂谓:“状若杨梅,故名杨梅青。其腹中空,破之有浆者,绝难得。”日华子谓:“空青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相思子,其青厚如荔枝壳,其内有浆酸甜。”李时珍引张果玉《洞要诀》云:“空青似杨梅,……近泉而生,久而含润。新从坎中出,钻破中有水,久即干如珠,金星灿灿。”庚辛玉册云:“空青……似钟乳者佳,大片含紫色有光采。……有如拳大及卵形者,中空有水如油,治盲立效。出铜坑者亦佳,堪画。”据以上形状、性质和产状,王嘉荫考证即为现代矿物学上之“石青”(蓝铜矿)。
余项参见“扁青”条。
药性性味:甘、酸,寒。有小毒。 ①《本经》:“甘,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甘、酸。” ③《别录》:“酸,大寒。” ④《玉楸药解》:“苦,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肝。”
功效:明目,去翳,利窍。
主治:青盲,雀目,翳膜内障,赤眼肿痛,中风口㖞,手臂不仁,头风,耳聋。 ①《本经》:“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 ②《别录》:“益肝气,疗目赤痛,去肤翳,止泪出,利水道,下乳汁,通关节,破坚积,令人不忘。” ③《药性论》:“能治头风,镇肝,瞳人破者,再得见物。” ④《日华子本草》:“浆能点多年青盲、内障、翳膜,养精气,其壳又可摩翳。” ⑤《范汪方》:“治中风口㖞不正,以豆许含咽。”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3~0.9g。外用:研细水飞点眼。
使用注意:《药性论》:“畏菟丝子。”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空青丸(《太平圣惠方》)治黑风内障,肝肾风虚,上焦客热,昏暗不见物:空青15g(烧过,细研),赤茯苓30g,甘菊花15g,覆盆子30g,枸杞子30g,羚羊角屑15g,羌活23g,人参23g(去芦头),槐子23g(微炒),车前子15g,玄参23g,决明子30g,楮实30g(水淘去浮者,微炒)。上药捣罗为末,入空青,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竹叶汤下20丸。 ②空青散(《圣济总录》)治雀目及内外障眼,风毒青盲、暴赤眼等:杨梅青(好者,水溶过,控干,研)、胡黄连(水溶过,为细末)各0.3g,槐芽(初出如雀舌时,不计多少,候于为末)4.5g。3药同研匀细如粉,入龙脑0.4g许,更研匀,密收。每夜卧时,先温水净漱口,仰面卧,用苇筒子吹药0.4g,入两鼻中,但令如常喘息,便自睡着,眼中觉凉冷为妙,隔夜1次。 ③《圣济总录》:“治肤翳昏暗:空青6g,蕤仁(去皮)30g,片脑10g。细研日点。” ④《僧深集方》:“治眼黑翳覆瞳子肤起:贝子4枚(烧),空青30g,矾石30g(熬汁尽)。上3味末,取如黍米注翳上。”
单方应用:①《补缺肘后方》:“治卒中风,手臂不仁,口㖞僻:空青末1豆许,著口中,渐入咽即愈。” ②《普济方》:“治眼不明:空青少许,渍露一宿,以水点之。”
医药家论述缪希雍《本草经疏》:“空青甘寒能除积热,兼之以酸,则火自敛而降矣;热退则障自消,目自明。耳者肾之窍,水涸火炎,故耳聋。肾家热解,则火息水生,而声复聪矣。九窍不利,无非大壅,肝家有火,则血热气逆,故血脉不通,凉肝除热,则精气自益,阴足火清,则窍自利而血脉自通,精神自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