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幼儿期

个体从3至6、7岁的时期。又称为学前期。幼儿期按年龄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和幼儿晚期(5至6、7岁)。

在幼儿期,个体的生理不断地发展变化,身高、体重在增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于成人,肌肉、骨骼越来越结实有力;更主要的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成熟和发展。幼儿大脑重量在继续增加,3岁时为1011克,到6、7岁时能达到1280克。这时皮层细胞的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增多,并不断地髓鞘化;皮层细胞之间的联系增多,分析综合活动日益完善,皮层各叶相继成熟,皮层抑制功能迅速发展。这些,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条件。

幼儿在新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影响下,在积极从事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中,心理发展与婴儿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并开始形成着最初的个性。这时,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也就相当于J.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前运算阶段。

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口语丰富化时期。皮亚杰认为,就言语功能发展来说,幼儿期是由自我中心言语向社会言语过渡的时期。但许多研究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儿童的言语一开始就具有社会交际的功能。

幼儿能够逐渐控制发音器官,区别微小差别的语音,可以发出本国语所包括的全部语音。他们拥有的词汇量迅速增加。一般说,幼儿在幼儿初期约掌握500~700个词,到幼儿末期约掌握3500~4000个词以上。在同一年龄阶段,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因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会有很大的个别差异。C.比勒的研究表明,3~4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量,最高达2846个,最低仅有598个。幼儿掌握的词汇比较丰富,中国河北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对26名3~4岁幼儿所说的名词加以分析,表明这些词中已包括人称、饮食、衣着、居住、动物、植物、无机物自然现象、人体各部分、时间方位、社会现象、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医药卫生、文化生活、政治术语、抽象概念等。幼儿掌握词的种类也比较齐全,中国幼儿的口语中,不仅有实词,也有虚词,已包含汉语中的各种词类。此外,幼儿通过与周围人们的言语交往,逐渐学习、掌握复杂的语句形式和语法结构,到幼儿晚期,不仅会运用并列复合句,而且还能运用比较完整的从属复合句。但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幼儿在言语交际中常会发生用词不当、词不达意、句不完整等错误。

幼儿言语的另一特点是出现出声的自言自语,这是有声的外部言语向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形态。通过正确的教育,幼儿到6、7岁时不仅可以顺利地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也能运用言语的调节功能促进自身心理活动的积极进行。(见语言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各种感觉和知觉都在迅速地完善着。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听觉和触摸觉,比较复杂的空间知觉、图形知觉和时间知觉也开始发展。

视敏度(分辨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在幼儿期开始发展起来,并随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练习而逐渐提高,尤以幼儿晚期发展为快,提高明显。幼儿精细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饱和度的能力,以及把各种颜色与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的能力,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到了幼儿晚期,能区分各种颜色,并能正确地叫出它们的名称。

幼儿听觉和触摸觉的感受性,在教育的影响下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到幼儿晚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减少,精确度增加。

幼儿能分辨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却不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至于抽象的方位,整个幼儿期都不能掌握。

幼儿时期知觉的水平较低。在估计时间间隔上,5岁时还极不准确、不稳定,也不会使用时间标尺;到幼儿晚期才略有提高。

幼儿初期儿童不能进行自觉的、有组织的观察。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幼儿晚期,他们能初步地按照观察的任务,有目的地、持续地、具有一定概括性地来进行观察。(见感知觉发展)

注意的发展

幼儿的不随意注意达到了高度发展,不随意注意的范围扩大,而且比较稳定。他们可以比较长时间地作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或听人讲故事。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虽然要求幼儿按照一定的目的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让他们不断地经受随意注意的练习。但是一般说,只有到了幼儿晚期,幼儿才逐渐学会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但仍然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见注意发展)

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直觉形象性。对于直观材料要比抽象的原理或词的材料容易识记,而在词的材料中,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或推断容易识记。

幼儿的记忆仍带有相当的无意性。他们不善于在自己面前提出识记某种东西的目的,也不善于自觉地去完成识记任务。他们所获得的许多知识,都是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识记的效果,取决于儿童对识记对象的兴趣。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和追忆能力才开始发展起来。

幼儿在识记时,常常根据事物的一些外部联系,机械地识记。在正确教育下,随着幼儿言语调节功能的增长,到幼儿中期,幼儿开始从理解事物的意义上进行意义识记,词的逻辑记忆也逐渐发展。如幼儿在复述故事时,并非一字一句地照背,而是或多或少地经过逻辑加工。

幼儿记忆的保持能力、再认能力和重现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再认方面,3岁儿童可以认识几个月以前认识过的东西;4岁时能把一年前认识过的东西再认出来。在重现方面,3岁时可以回忆几个星期以前识记的事物;4岁时可以回忆几个月以前识记的事物。到幼儿晚期,儿童可以记住他生活中所看过、听过或引起过情感体验的各种事物。(见记忆发展)

想象的发展

幼儿能逐渐按照要求进行想象。他们的想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同时幼儿的想象不再依照成人的描述或指示来进行。在他们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创造因素。但总的说来,这种有意性和创造性还不占主导地位,表现为:

(1)想象的主题易于变化,常为当前感知的直接刺激所制约,也常为自身的兴趣和情绪所左右。

(2)想象的内容多半是重现自身生活中的某些经验。如在角色游戏中,他们玩的娃娃家游戏,基本上是他们自己的家庭生活的翻版。幼儿园游戏,也就是他们所在幼儿园班级活动的写照。因而今天玩的游戏主题、角色和进程,与昨天、前天的基本类同。这表明幼儿的想象带有很大的复制性和模仿性,再造想象仍占主导地位。

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已逐渐从与行动的溶合中解放出来,逐渐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过渡,即在思维中开始引进了象征功能。他们的思维可以不受实际的、眼前的和具体的事物所左右。但是,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时所凭借的又主要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所以他们不会运用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幼儿还不善于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上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不守恒等特征,如:捉迷藏时,躲藏者认为只要把自己的头藏了起来,自己看不见别人,就躲好了,以为自己看不见别人,别人也就看不见自己;妈妈换了副新眼镜就“不像妈妈”了。这类现象之所以产生,正是幼儿抽象思维水平低,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有极大的片面性,以致顾此失彼、顾头不顾尾。

但是,幼儿期不是没有或不可能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幼儿晚期,特别是5岁半到6岁期间,可以看到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开始萌芽。幼儿思维水平可以在教育的影响下提高。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概念的形成,语词理解力的加强,以及观察力的培养,都直接有助于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见思维发展)

情感的发展

情感在幼儿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幼儿期的情感随着幼儿需要的增长,以及知识经验、自制能力的增强,有极为明显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情感反应丰富多样。幼儿的多种需要,形成了他们多种情感的体验,特别是某些社会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新的情感,如幼儿中期逐渐出现的友谊感、幼儿晚期进一步发展的集体荣誉感等。幼儿原有的情感更加广泛和深化。如依恋感,婴儿期儿童只是对抚养他们的亲近的人发生,其基础主要是满足自身的温饱等生理上的需要;幼儿期的儿童,对教师、同伴也发生了依恋感,它的基础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交、求知等方面的精神上需要。

(2)情感逐渐变得稳定。在幼儿初期儿童的情感容易变化,比较外露,表现出明显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到了幼儿晚期,儿童学会了使用表情的手段,渐能控制感情的发生,也逐渐能控制情感的表露,但这仅仅是初步的。

(3)随着自身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特别是周围成人的影响,人类的一些高级感情,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幼儿身上也开始萌芽。

意志的发展

婴儿期儿童,意志还处于萌芽状态,他们仅出现一些具有最简单的目的性行为。到幼儿期,儿童的意志才开始发展。到幼儿晚期,儿童逐渐能克制自己的愿望,制止某种行动,初步掌握自己的心理活动。但幼儿期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刚刚出现,自制力还很低,意志表现只是很初步的。

个性的发展

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以前的儿童,心理活动缺乏随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他们在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上,都没有统一的、比较稳定的表现,没有确定的倾向,也没有稳固的个性心理特征。

随着幼儿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目的性的增强,幼儿期儿童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最初步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个性。幼儿的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行为、道德判断发展的影响。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还不善于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在道德行为上也缺乏独立的、长远的动机;在道德判断上往往只注意效果,并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和情绪性。他们在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往往听信成人的评价,或模仿成人的言行。在解释行为的理由时,往往以“我们老师说的”、“妈妈就是这么做的”或“我喜欢”等来回答。在判断是非时,直接以行为的结果为准。到了幼儿的晚期,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能够逐渐从社会意义和道德规范上去判明一些行为的是非,开始注意到行为动机的作用。(见个性发展)

参考书目
    陈帼眉、沈德立著:《幼儿心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庄,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