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 Xun
李珣(855-930),晚唐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唐末五代时期侨居成都的波斯人后裔(一说唐肃宗、代宗时人,证据不足)。字德润。有诗才,著有《琼瑶集》。卖药为业,纂有《海药本草》四卷,记载大食、波斯等地医用药物。唐玄宗时郑虔著《胡本草》、唐宣宗时段成式著《酉阳杂俎》都对海外名香奇药有所记载,但是不如李珣书完备。《海药本草》原卷已佚,其中多条材料散见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珣(855-930),晚唐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李珣一族的事迹很值得注意。李珣兄弟五人,祖父波斯人。四弟玹,字廷仪,亦称李四郎,也以出售香药为生业。中和元年(881),唐僖宗因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而逃至成都,授李玹为率府率(皇太子侍卫军的将领),李玹因有诗名也得预“宾贡”之列,参加科举考试。妹舜弦,为前蜀王衍昭仪,尤以诗才闻名。
资料一五代词人。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祖先为波斯人。妹李舜弦,能诗,为前蜀后主王衍昭仪。李珣以秀才为王衍宾客。前蜀亡后,他守节不仕。
李珣有诗名,《鉴诫录》说他“所吟诗句,往往动人”。著有《琼瑶集》,已佚。又精通医理,著有《海药本草》,也失传,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曾加引用。
李珣善写小词,题材较广,风格也比较朴素。《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写行旅的愁思,可说是花间词中的别调。《南乡子》描绘南国风光和劳动妇女的生活情趣,饶有南朝乐府民歌的清新风味。〔浣溪沙〕、〔渔歌子〕等词表现词人隐沦之情和故国之思,也不同于一般花间词秾艳之作。所以《历代词人考略》中说:“李秀才词,新疏之笔,下开北宋人体格。”
存词54首,收于《花间集》、《唐五代词》。事迹见《茅亭客话》、《历代诗馀》。
资料二李珣,字德润,晚唐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隋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为长兄。其妹李舜弦为蜀主王衍昭仪。其弟李玹,字延仪,人称李四郎,喜游历,好摄生,尤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家之产不计,以鬻香药为业,曾为王衍的太子率官。
五代后蜀何光远《鉴诫录》记载:宾贡李珣,字德润,本蜀中土生波斯也。少小苦心,屡称宾贡。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尹校书鹗者,锦城烟月之士也,与李生常为善友。遽因戏遇嘲之,李生文章,扫地而尽。诗曰:“异域从来不乱常,李波斯强学文章。假饶折得东堂桂,胡臭薰来也不香。”
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记载:梓州李珣,其先波斯也。珣有诗名,以秀才预宾贡。事蜀主衍,国亡不仕。有《琼瑶集》,多感慨之音。其妹为衍昭仪,亦能词,有“鸳鸯瓦上忽然声”句,误入花蕊宫词中。李四郎名玹,字廷仪,其先波斯国人,随僖宗入蜀,授率府率。兄珣,有诗名,预宾贡焉。玹举止温雅,颇有节行,以鬻香药为业……暮年以炉鼎之费,家无余财,惟道书、药囊而已。
资料三李珣对药学颇有研究,他曾游历岭南,饱览南国风光,认识了许多从海外传入的药物。著有《海药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国。此外书中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有些条文兼载药名解释。书中收载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为当时其它本草著作所未载。惜原书至南宋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著作中。《海药本草》从五十余种中药文献中引述有关海药(海外及南方药)资料,记述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方法、禁忌畏恶等。全书涉及四十余处产地名称,以岭南及海外地名居多。今存佚文中含药124种,其中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16种为新增。此书为我国第一部海药专着,别具一格。《证类本草》保存其佚文最多。今有尚志钧1983年辑佚本,引注详明。
李珣词现存54首,《花间集》录37首,《尊前集》录18首,其中1首《西溪子》重复。其词调可分为《渔父》、《南乡子》、《西溪子》、《女冠子》、《中兴乐》、《酒泉子》、《浣溪沙》、《巫山一段云》、《菩萨蛮》 、《渔歌子》、《望远行》、《河传》 、《虞美人》 、《临江仙》、《定风波》等,计15种。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还记载了李珣以5种词调创作的另外5首词作。据不完全统计,在花间词人中,作品多于或等于李珣的有四人,其中温庭筠词69首,18调;孙光宪词61首,25调;顾敻55首,16调;韦庄词54首,22调。比较特殊的是毛文锡,作品虽仅有31首,词调却有22种,此外诸人的作品及词调都不及李珣的54首与20调之数。概言之,李珣词作品数词调数都位居第五,由此可推想李词地位之一斑。据《天香阁随笔》记载:德安府城西北有山,须水注入,有司马温公读书台,其下凿石为洞,洞中镌刻有李珣《渔歌子》(楚山青)一词。唐五代词被刻诸于石,于此仅见,说明李珣词在当时即已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