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猪巨吻棘头虫病状和诊断

猪巨吻棘头虫病是由少棘科(Oligacanthorhynchida)巨吻属(Macracanthorhynchus)的蛭形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ynchushirudinaceus)寄生于猪的小肠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以空肠为最多。也感染野猪、狗和猫,偶见于人。我国各地都有报道,有些地区本病的危害甚至大于猪蛔虫病,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原形态】   蛭形巨吻棘头虫虫体大,呈长圆柱形,乳白色或淡红色,前部较粗,向后逐渐变细,体表有明显的环状皱纹。头端有一个可伸缩的吻突,吻不弯曲,吻突上有5~6列强大向后弯曲的小钩,每列6个。雌雄虫体大小差别很大,雄虫长7~15cm,呈长逗点状,尾端有一交合伞。雌虫长30~68cm虫卵长椭圆形,深褐色,两端稍尖,卵内含有一幼虫称棘头蚴。卵壳由四层组成,外层薄而无色,易破裂;第二层厚,褐色,有皱纹,两端有小塞状结构;第三层为受精膜;第四层不明显。虫卵大小为89~100μm×42~56μm,平均为91μm×47μm   【生活史】   猪蛭形巨吻棘头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参与,其中间宿主为金花龟属的金龟子(Cetoniaaurata)、鳃角金龟属的金龟子?普通鳃角金龟子(Melolonthavulgaris,鳃角金龟子M.melolontha)及其他甲虫。   成虫寄生于猪的小肠,雌虫所产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散布到外界环境中。如被中间宿主金龟子的幼虫--蛴螬或其他甲虫的幼虫吞食后,棘头蚴在中间宿主的肠内孵化,然后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发育为棘头体,经2~3个月后,形成棘头囊,到达感染阶段。棘头囊长约3.6~4.4mm,体扁,白色,吻突常缩入吻囊,肉眼容易看到。   据报道,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期限因季节而异,如果甲虫幼虫在6月份以前感染,则棘头蚴可在其体内经3个多月发育到感染期;如果在7月份以后感染,则需经过12~13个月才能发育到感染期。当甲虫化蛹和变为成虫时,棘头囊一直停留在它们体内,并能保持感染力达2~3年。猪吞食了含有棘头囊的甲虫幼虫、蛹或其成虫时,均能造成感染。棘头囊在猪的消化道中脱囊,以吻突固着于肠壁上,经2.5~4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猪体内的寿命为10~24个月。   【流行病学】   猪巨吻棘头虫病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情况与下列因素有关:   1.雌虫的繁殖力很强一条雌虫每天产卵26~68万,持续时间可达10个月,使外界环境受虫卵的污染相当严重。   2.虫卵对外界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各种土壤中,无论是有光线或黑暗均可维持生活达3.5年之久。在45℃温度中,长时间不受影响;在干湿交替的土壤中,温度为37~39℃时,可存活365天;在5~9℃时,能存活551天;在-10~-16℃的低温下,仍能存活140天。   3.金龟子一类甲虫是本病的感染来源猪感染的时期及感染率与甲虫出现时间和分布有直接关系,一般在春夏季感染。甲虫幼虫多存在于12~15cm深的泥土中,仔猪拱土的能力差,故感染率低,后备猪则感染率高。放牧猪比舍饲猪感染率高。   4.猪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地理、气候条件、饲养管理方式等都有密切关系据实验,以大量成熟的虫卵人工感染蛴螬,结果从一个蛴螬得到2852个棘头囊。在自然情况下,一个蛴螬不超过400个棘头囊。受感染猪,一般感染强度为数条至百条以上。在华南地区,气候温和,适于甲虫和棘头虫幼虫的发育,曾在一头猪的小肠中检出200多条虫体。   【致病作用与症状】   棘头虫寄生在肠壁,用其吻突深深埋在肠壁内,引起粘膜发炎。吻突钩可以使肠壁组织遭受严重的机械性损伤,附着部位发生坏死或溃疡。侵害若达浆膜层,即产生小结节,呈现坏死性炎症。有时虫体可引起肠穿孔,诱发腹膜炎而死亡。   临床表现随感染强度和饲养条件而不同。若猪感染虫体数量不多,症状不显著;若感染较多时,可见食欲减退,粘膜苍白,食欲异常,拉稀,粪内混有血液。若肠壁因溃疡而穿孔引起腹膜炎时,则体温升高41~41.5℃,腹部紧张,疼痛,不食,起卧抽搐,多以死亡而告终。   【病理变化】   病猪剖检时可见尸体消瘦,粘膜苍白。在肠道主要是空肠和回肠的浆膜上有灰黄或暗红色小结节,其周围有红色充血带。肠粘膜发炎。严重的可见肠壁穿孔,吻突穿过肠壁吸着在附近浆膜上,形成粘连。肠壁增厚,有溃疡病灶。严重感染时,肠道塞满虫体,有时因肠破裂而致死。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和症状,以直接涂片法和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可确诊。   【防治】    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驱虫药,可试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氯硝柳胺等药物。   预防本病应做到消灭传染源,在普查的基础上,对病猪进行驱虫,对平时和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在甲虫活动季节?5~7月份?,猪场内不宜整夜用灯光照明,避免招引甲虫;改进饲养管理,尽量采用舍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