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engxu jiaoxue
[外文]:programmed instruction
根据学习理论中的联结理论发展而成的一种按程序进行的教学方法。它把学生学习的教材,分成许多小单元,然后按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分层次排列起来,学完第1小单元,就按程序学第2小单元,依此按程序前进。程序教学包括:
(1)设定目标;
(2)小步子前进;
(3)即时强化。学生只要朝向目标前进即给予强化。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把教科书的内容编成按程序分为小单元的教材,并借助机器设备或以书本形式把教材提供给学生。与程序教学流行的同时,出现了教学机和电脑辅助教学仪器等。
程序教学始于1926年美国心理学家S.L.普雷西设计的自动教学机器。这是教学机的原型。由于机器比较原始,又缺乏理论说明,所以没有发挥对教学法的革新作用。后来,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观察了班级教学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限制学生的发展的情况,并从动物实验中得到启示,创造了适用于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教学方法,提出了学习材料程序化的设计。他于1954年在《哈佛教育评论》上发表了《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文,从理论上阐释程序教学使之在美国广泛发展。60年代初,这种教学方法传到苏联、英国和日本,成为一种流行颇广的新的教学方法,中国也曾对此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程序教学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斯金纳提出的直线式程序,一种是1960年N.A.克劳德提出的分支式程序(见图)。
直线式程序把学习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学生学完①步,答对后继续呈现②步,这样按顺序前进到达目标。如果答案错了,机器呈现正确的答案后,再到下一步。分支式程序把学习材料分成小单元,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大些。学生学完①单元后,即进行测验,通过后即进入新单元⑤的学习。如果测验不能通过,就要进行⑨或的分支补充学习,纠正错误后再回到①单元重学,直至通过⑤向前进。在班级中,程度高的学生可以沿①→⑤→的直线式程序前进;学习慢的学生,可以经过⑨、、⑩、的补充学习而完成①→⑤→的主程序学习。
除斯金纳程序和克劳德程序外,还有普雷西程序和凯伊程序。但前者可归属于直线式程序,后者可归属于分支式程序。
程序教学必须按小步子循序前进,进度快慢由学生自己掌握。为了不使步子发生错乱,通常要用程序设计器进行提示。程序设计器逐渐减少提示,加大步子。在循序前进时,要逐渐减少项目中的辅助刺激,并应记录学习者的反应,作为修改程序的根据。只在学习者出现积极反应时,才给予强化。
程序教学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发明之后,进入了新的时期,它取代了最初的教学机器和程序课本。应用计算机,能够非常适当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教材差异,并且能进行即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打字机键盘或用光笔书写对视听的信息作出回答,如反应正确,就呈现下一个项目,反应不正确,就呈现与这个内容相对照的其他的适当项目。计算机可以记录每个学生的一切反应,所以,只要程序适当,计算机辅助教学装置就会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和能力进行个别学习,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