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eng Zhizhen
明代戏曲作家。字高石,别署高石山人。新安(今安徽歙县)人。诸生。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全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称《劝善记》)。
《目连救母》共100出,分上、中、下3卷。剧情叙善人傅相广济孤贫,斋僧布道,升天后受封“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其妻刘青提受人怂恿,违誓开荤,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触怒上苍,被鬼使捽入酆都地狱,备受折磨。其子傅罗卜夙具孝心,甘冒艰险往西天恳求佛祖超度。佛祖嘉其孝义,允许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目连为寻母去地狱,遍经十殿,百折不回,终于感动神明,实现了母子重逢、同升天界的愿望。目连救母故事最早起源于西晋三藏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据唐王定保《摭言》记载,张祜曾对白居易说:“明公亦有《目连经》。《长恨词》云:‘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不是目连访母耶?”可知当时已有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变文。现存敦煌卷子写本《大目犍连变文》、《大目连变文》和《大目连缘起》,故事情节已较完备。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 8《中元节》说:“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可见北宋时已有连演7天的“目连救母杂剧”。元、明间有《行孝道目连救母》杂剧,无名氏撰,已佚。元末有《目莲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郑之珍的《目连救母》传奇就是在这些变文、杂剧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的一部作品。
剧中描写刘青提死后所经受的种种报应和灾难,以及目连遍游地狱的情节。全剧的主要思想倾向在于宣扬封建孝道,鼓吹因果轮回等宗教迷信思想。但剧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如《王婆骂鸡》、《哑子背疯》、《赵花打老子》、《尼姑下山》、《拐子相邀》、《行路施金》等,均可以单独演出。这些折子戏在郑之珍原作中虽服从于劝善惩恶的主题,但在民间演出中又往往渗透了与作者原意相违的思想内容。有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趣,有的场面热闹,演出火爆,有的还穿插了筋斗、蹬罈、跳索、跳圈、窜火等杂技表演,所以在民间演出时受到一定的欢迎。
清乾隆年间,张照参考郑之珍《目连救母》传奇,编撰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共 240出,每日演24出,10天演完。
《目连救母》在中国民间戏曲舞台上是有影响的,明末清初的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叙了“徽州旌阳戏子”搭台演出《目连救母》3 月3夜的盛况。近世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的乡间多有目连戏的演出,或3日3夜,或“两头红”(从太阳落山演至次晨日出),也有连演7夜或9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