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anzheng dongyuan
[外文]:war mobilization
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简称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是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国民经济动员是把国家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人民防空动员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防敌空袭,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政治动员是围绕实施战争对全体军民进行宣传教育和政治鼓动。动员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总动员是在全国范围进行的全面动员;局部动员是在部分地区或部门进行的动员,局部动员有可能发展成为总动员。动员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公开动员是公开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实行各项动员措施;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地实行各项动员措施。动员按时机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战争初期动员包括在战争爆发前后实施的动员活动;持续动员包括战争中、后期坚持实施的各项动员活动。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是在平时进行。决定实施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动员令。动员属于战略问题,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外交等一切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决定性影响。
动员能否有效而持续地进行,不仅取决于一国的国土、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条件,而且取决于一个国家组织动员的能力。战争的性质和社会政治制度对动员能力的发挥具有重大影响。
简史在古代,虽然没有动员这一术语,但在战争爆发前后,通常要发布誓言或檄文,征募兵士,征购马匹,筹措粮草,扩编军队,这些措施就具有动员的性质。近代意义的动员始于法国。为保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抗击欧洲干涉军的武装入侵,1792年7月11日,法国立法会议颁布法令,宣布“祖国在危险中”,号召全国拿起武器,各地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1793年8月23日,法国国民公会颁布《全国总动员法令》,宣布“全国人民时刻处于征发状态”,在很短时间内就动员并组建了一支42万人的军队。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战争规模和消耗的不断增大,动员也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
(1)动员的范围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仅限于武装力量动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动员扩大到经济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动员进一步扩展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外交等各个领域,各交战国整个国家都转入了战时体制。
(2)动员的速度加快。1800年,法国拿破仑一世为同意大利作战,用近4个月时间把军队组建、装备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的军队从宣战到完成动员的时间为 5~21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完成动员的时间,第一批步兵师为2~3天,第二、第三、第四批各为6天;苏联在战争爆发后9天内,征召了22~35岁的预备役士兵530万人。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见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曾在48小时内动员了30万人。
(3)动员的数量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国动员的总兵力为7000余万人,生产飞机18万架、坦克9000多辆、火炮15万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国动员的总兵力达1.1亿人,生产飞机70万架、坦克30万辆、火炮 104万门。
(4)动员的准备加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在平时做好战时动员的准备。为了给战时动员训练有素的兵员奠定基础,加强预备役人员的军事训练,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使他们能掌握比较复杂的武器装备。苏联在兵役法中规定,第一类一等预备役人员,参加4次集训,每次3个月;第二类一等预备役人员,参加6次集训,每次3个月。同时,通过全苏支援陆海空军志愿协会和其他途径培训战时需要的技术兵员。有的国家还把部分或全部预备役人员编成预备役部队,如美国有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后备队,苏联有动员师,法国有预备役师,以色列有预备役旅。这些预备役部队平时配齐武器装备,定期进行训练和演习,一旦发生战争就能迅速转为现役部队,执行作战任务。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动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战争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法,依靠革命政权,在革命根据地,成功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革命战争,保障了战争的胜利。主要做法是:
(1)进行政治动员,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都对广大群众深入进行政治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阐明战争的性质和目的,使他们认清革命战争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自觉自愿地为翻身解放和民族独立而战。
(2)武装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革命战争。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加群众性的武装组织,配合和支援人民军队作战,开展游击战争,维持社会治安,担负战争勤务。如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动员支援前线的民兵和民工 539万人、担架10万多付、大小车辆81万多辆、牲畜103万多头、船只1万多艘,担负抬伤员、送弹药、运粮食等任务,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3)采取层层升级的办法,补充和扩大人民军队。各革命根据地除动员工农群众志愿参军之外,还采取由群众武装组织升级为地方部队,由地方部队升级为正规部队的办法,使人民军队在战争中源源不断地获得兵员补充和发展壮大。
(4)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军需民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加紧经济动员”的口号,采取发展生产、加强贸易、统一财政税收等措施,保障了军队的供给。抗日战争中,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和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革命根据地的军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克服困难。军队、机关、学校利用作战、训练和工作的间隙,开展大生产运动,办起以自给为目标的农、工、商业,从而大大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援战争的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3年,为支援朝鲜人民抗美战争,进行了局部动员。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广大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成千上万的农民、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和医务人员,到前线担负战地勤务。同时,国家各经济部门有计划地动员大量物力、财力,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
发展趋势根据现代战争对动员的要求,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建立完善的高效能的快速动员体制,以提高战时反应能力。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各项动员法规,健全各级动员机构,拟制周密的动员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的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加速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战略物资的储备,组建各种预备役部队,加强预备役人员的军事训练,进行检验性的动员演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