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onghe fangzhi
[外文]:integrated pest control
根据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和有关环境条件,协调运用各种适当防治技术的植物保护措施体系。目的是将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以下,同时避免或力求减少对人类健康和有益生物的为害,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防治的对象最初是针对一个地区一种作物上的各种主要害虫,现代综合防治范围已扩大到所有为害作物的主要生物,包括害虫和各种植物病原,称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有些国家称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综合防治概念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传统的农业防治、以引进外来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施用无机化合物和植物性农药的化学防治以及物理机械防治等。防治对象单一化,也极少考虑不同措施的相互影响。20世纪40年代,广谱性的合成有机氯农药如滴滴涕、六六六等问世;随后,有机磷农药也相继出现。由于它们高效、低廉,使用简便而得到广泛应用,化学防治兴盛一时,其他防治方法则被忽视。但化学农药的大量、连续施用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天敌生物被杀伤,使原有的害虫再猖獗,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环境质量和人畜安全都受到威胁,防治成本也随之提高。人们因而逐渐认识到依靠单一的防治方法不仅不可能长期而满意地解决虫害问题,还会带来许多不良副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农业昆虫学工作者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概念。起初的含义仅限于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或认为只是天敌与农药协调乃至相辅相成的害虫防治体系。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并渗透到综合防治有害生物的设想之中,加之性外激素、不育法、天敌微生物等新的防治手段的出现,综合防治措施的内容逐步扩大。美国P.W.贾寿等在1961年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新概念,即评价选用所有可用的方法,将其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避免总的经济损失,并将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1966年,他又应用生态学原理,提出将有害生物发生数量控制在可允许的经济损失水平以下的意见,使综合防治的要求具体化。此后,关于综合防治的研究论述大量涌现,内容也不断丰富。综合防治的对象也从害虫扩展到病害、杂草及其他为害作物的生物。70年代以来,综合防治已日益广泛地成为有害生物防治的指导原则。
综合防治的策略要点综合防治面向农业生态系的生物与非生物的复杂组成,不仅考虑有害生物本身,还要考虑与之相关的其他生物与非生物因素;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不仅要考虑其防治效果,还必须考虑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副作用,以及与其他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因此,它同过去单一性的防治方法有根本的区别。现代综合防治的策略要点为:
(1)生态学的观点。把有害生物与其所处的空间环境看成一个整体,彼此间通过物质代谢和能量循环而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改变其间某一组成部分即可引起其他组分的相应变动。根据这种观点,综合防治考虑选用适当的措施,以便利用不同生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有害生物发生消长的综合影响,加强或创造对有害生物的不利因素(如造成自然死亡因素,包括气候、食料、自然天敌及抗性品种等),避免或减少对有害生物有利的因素,同时防止产生不利于人类的生态后果。
(2)综合的观点。不仅指有害生物对象的综合,还包括各种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即面向一地一种作物上的主要有害生物,根据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选用各种适当的措施,力求避免或减少相互抵消或削弱防治效果。但也不排斥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的单一措施。
(3)环境保护的观点。在保证作物不受有害生物危害的同时,防治措施应力求避免或减少污染环境,确保良好的环境质量。
(4)经济效益的观点。防治目的,除灾害性的植物检疫对象外,并不要求消灭全部有害生物,而是将其发生的数量控制在足以造成经济损失的水平之下。为此,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数量、作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抵抗或补偿能力、天敌的控制效应,以及有害生物对作物产量所造成的损失等,制定科学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作为防治决策的依据。此外选用的措施应尽可能兼治多种有害生物,并为提高防治的预见性而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从多方面考虑减少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防治技术的运用随着有关学科的发展,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各种技术手段,包括植物检疫、 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等都在继续完善;特别是抗性遗传种质的利用和多抗品种的育成、天敌生物的利用以及新农药的研制和农药使用技术的改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更快。此外,不育防治、激素的利用等防治技术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综合治理技术的选用范围。按各种防治技术的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起预防作用的和起扑灭除治作用的两大类。前者如农业防治、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有利气候因素的利用等;后者如化学防治、天敌微生物的利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人工繁殖释放等。综合防治首先尽可能选用起预防作用的防治措施;但由于农业生态系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多方面的影响,仅此常难以将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造成经济损失的水平以下,因此还需同另一类防治技术协调运用。实践证明,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因时因地制宜地合理运用抗病抗虫品种和耕作栽培措施,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方案的制定一个地区农业生态系的特点和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是制定方案的基础。方案一般包括:
(1)根据当地主要作物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有害生物的种类,确定主要防治对象以及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
(2)根据不同防治对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及其与作物的物候关系,明确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动规律和防治的有利措施和时机;
(3)根据不同防治对象与寄主作物、天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及有害生物种群密度与危害损失程度的关系,确定科学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
(4)在进行防治方法试验的基础上,协调制定系统的综合措施,再通过试验、示范验证后推广。
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在原来施用化学农药特多的稻区和棉区推行综合防治,不仅效果显著,而且节省了大量农药,降低了防治成本,改善了环境质量。但综合防治的对象大多还限于单一的虫害或病害;面向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主要虫害和病害还属少数,全面考虑研究一种作物所有的主要有害生物更属罕见。在防治技术上,对性外激素、不育防治技术等较新技术措施的研究利用还有待加强;对不同防治措施之间的协调应用,以及不同生态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还不够。现在许多国家正在注意对经济阈值的研究和制定。同时,由于综合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将需要更多地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开展多学科领域间的协作,并更好地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系统分析技术,以促使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