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象皮

概况

基源:为象科象属动物亚洲象去毛的干燥皮。

原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又名印度象、野象、老象、大笨象(《中国药用动物志》)。

历史:象做药用,始于宋《开宝本草》,《纲目》列于第五十一卷兽之二,谓:“象有灰、白二色,形体臃肿、面目丑陋。大者身长丈余高称之,大六尺许……。四足如柱,无指而有爪甲……其头不能俯,其颈不能回,其耳下軃。其鼻大如臂,下垂至地。”所述与今之象相符

形态:躯体庞大,体高可达2.5m,体重可达5~6吨。鼻吻呈圆筒形,突出甚长,伸缩舒展自如。能垂到地面,下部较细,末端为鼻孔,杯口状,前缘有一指状突起,是持握器官。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略向上翘,长达1.5~1.8m。全齿呈圆锥体状,中国的象牙所见每对重20kg。耳朵较大,蒲扇似地向后贴在颈部两侧,眼睛特别小,四肢粗如柱,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皱褶多,稀疏地散生着粗毛。(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449页.图460)

生境与分布:野象多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或其复合类型的沟谷,山坡及稀树草原地带。分布在亚洲南部各国,中国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数量不多。

生药

采集:剥取象皮后,除去筋膜油脂,洗净,切成长块,晒干。亚洲象主产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及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象主产于非洲。

鉴别:皮块长方形或方形,亦有不规则形,大小不等,厚0.5~2cm;外表面浅灰黑色,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有时可见棕黑色长毛及多少不等的皱纹,内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纤维状露出物及皱纹。质坚硬,切断面灰白色至黄棕色,薄片半透明。气稍腥,味微咸。以干燥、片大、皮厚者为佳。

加工炮制:制象皮:取滑石粉置锅内,用武火炒热,放入象皮片,拌炒至鼓起呈黄褐色,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后碾成细粉。每象皮片100kg,用滑石粉30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防尘。

药性

性味:甘、咸,温。 ①《本草新编》:“甘,气平。” ②《本经逢原》:“咸,温。”

归经:①《玉揪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②《本草再新》:“入脾经。”

功效:止血,敛疮。

主治:外伤出血,一切创伤,溃疡久不收口。 ①《医学入门》:“煎膏药,去腐生新,易于敛口。” ②《本草新编》:“专能生肌长肉,定狂,止呕吐。” ③《本草再新》:“治湿痹。” ④《纲目》:“治下疳,烧灰和油敷之。治金疮不合。”

用法用量: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疮疡脓毒末尽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川乌、草乌、白及、白芷、穿山甲,外用治痈疽发背,痰核流注。 ②配血竭、龙骨、乳香、没药,外用治疮疡久不愈合。

方选和验方: ①象皮散(《外科全生集》)治烂孔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者:猪身前蹄扇骨300g(煅炭研粉),象皮(炙炭存性研末)30g。和匀固贮,烂孔大者掺上收小,后用六和散敷。 ②六和散(《外科全生集》)治烂孔收小者:海螵蛸、水飞龙齿、象皮(煅存性,研细)、血竭、乳香、轻粉各等份。共研细末,干掺烂处,或用鸡蛋熬油调涂。 ③万应膏(《医宗金鉴》)治痈疽发背,对口诸疮,痰核流注:象皮、川乌、草乌、生地、白蔹、白及、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土木鳖、穿山甲、乌药、甘草、独活、元参、官桂、官粉、大黄各15g。浸于香油中,春五夏三日,秋七冬十日,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滤去渣,桃柳枝不时搅之,至黑如漆,亮如镜,滴水成珠为度,薄纸摊贴患处。 ④生肌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诸种疮疡,溃脓流水,肌肉不生,久不收口:象皮(滑石烫)、生赤石脂、血竭、煅龙骨、乳香、没药各60g,海螵蛸15g,冰片3g。同研为细末,掺于疮疡上。 ⑤玉红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疮疡溃烂,久不收口,水火烫伤,疼痛异常,势将溃脓:象皮、白及、白蔹、当归、生地、紫草、乳香、龙骨、儿茶、海螵蛸、没药各30g,血竭、银珠各15g。用猪油、香油、黄蜡熬制成膏,涂匀于纱布上,敷贴患处。 ⑥铁扇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疡溃不收,流淌脓血,并治跌打损伤:象皮、龙骨、松香、石灰、枯矾、乳香各等份,同研为细末,用时如有溃疡,先洗净,撒于疮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