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罗汉果

概况

异名:拉汉果、假苦瓜(《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根罗哼表(广西瑶语),棵龟巴、苦人参(广西壮语)。

基源:为葫芦科罗汉果属植物罗汉果的果实。罗汉果属全世界约7种;中国有4种,其中2种入药。

原植物: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 ex Lu et Z.Y.Zhang(Momordica grosvenorii Swingle),又名光果木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罗汉果为中国华南地区常用草药。《岭南采药录》记:“果实味甘,理痰火咳嗽,和精肉汤服之。”民间用于清肺止咳,久已闻名中外,为传统出口药材之一。《中国药典》1985年和1990年两版均收载。

形态:多年生攀援藤本,全体被黄褐色柔毛和黑色疣状腺鳞。根肥大,纺锤形或近圆形。茎粗壮,有沟槽。叶柄长3~10cm;叶片卵状心形,长12~23cm,宽5~17cm,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波状。卷须较粗,2歧。花雌雄异株;雄花6~10朵组成总状花序,萼筒宽钟形,长4~5mm,裂片5,三角形,顶端钻状尾尖,花冠黄色,被黑色腺点,裂片长圆形,长1~1.5cm,雄蕊5,两两靠合,1枚分离。花药S形折曲;雌花单生或2~5朵聚生,子房长圆形,柱头3,膨大。果实球形或长圆形,长6~11cm,径4~8cm,初密生黄褐色茸毛和黑色腺鳞,老后渐脱落。种子宽卵形,淡黄色,长15~18mm。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163页.图版43∶1-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1400m的山坡林下及河边湿地。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

生药

栽培:宜凉爽多雾的气候,不耐严寒。在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而排水良好的壤土种植。用压条繁殖,于8~9月间取粗壮而节间长的雌株藤蔓(雄株只需少数)作压条。在母树株旁挖一深、宽各15~20cm的穴,按株距3~4cm,将压条顶梢弯压于穴中,入土的藤蔓长12~15cm,每穴压3~5条,覆土平穴。而顶芽宜埋于表土下。当藤蔓枯萎时,将压条生长的块茎挖出,置土坑贮藏过冬。次年早春萌芽前取出,按行株距1.7×1.3m穴栽,每穴下种1个。大田中雌、雄株的比率为50∶1,有利授粉。亦可用种子繁殖,但所得幼苗,不易鉴别雌雄株。定植后幼苗出土时,须搭1.5~1.7m高的棚架,引蔓上棚。为促使侧蔓结果,在主蔓上棚后长0.8~1.0m时,剪除主蔓顶梢2~3节,促进一、二级侧蔓生长。开花时及时人工授粉。每年结合中耕除草,用腐熟厩肥、饼肥和磷肥追施3~4次。入冬前须剪除枯蔓,然后培土20~30cm,再覆盖茅草,以防霜冻。次年早春萌芽时揭去盖草,以利发芽。病害有根结线虫病为害根部和块茎,用3%呋喃丹颗粒剂处理病土;疤叶丛枝病,用0.1%乐果定期喷洒;白绢病,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虫害有南瓜天牛、实蝇、黄守瓜等,可用敌百虫等农药防治。

采集:一般立秋以后10天左右果实开始成熟,由嫩绿转青色即可采收。放置8~10天使其后熟,即果皮由青转黄时,按果实大小分别用炭火烘干,烘干时注意火力均匀,并经常翻动,5~6天左右取出,以手指弹之,发出响声即可。药材主产于广西永福、临桂。

鉴别

性状:本品圆球形或长圆形,长6~8cm,直径5~6.5cm;表面棕绿色或黄褐色,有时可见深棕色斑纹和木栓斑点,全体被白色毛茸,以果实两端较密,并隐约可见8~10条纵纹;果实顶端有圆点状柱基,基部有果柄痕。体轻,果皮薄,质脆易碎;果瓢干缩,淡黄色至淡棕色,质松如海绵。具焦糖气,味极甜。种子多数,紧密排列成6列,种子扁平,类圆形,中央有矩形凹陷,边缘呈不规则缺刻状,长1.5~2cm,宽0.7~1.5cm,厚3~4mm,表面黄色,先端小突尖微凹;种仁长卵形,质坚硬,周围具放射状沟纹。质松脆,味甜。以形圆、个大、坚实、摇之不响,色黄褐者为佳。

显微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小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厚4~12μm,气孔微向外突,有时可见多细胞非腺毛或其残基。中果皮外侧为4~6列薄壁细胞,向内为6~9列石细胞层,细胞呈圆形、长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多角形。紧靠石细胞内侧为数列大形不规则多角形,具壁孔的细胞,其内数列薄壁细胞常皱缩或颓废,维管束双韧型,常两个内外相连稀疏散布。内果皮为1列扁小的薄壁细胞。 种子横切面:表皮在种子扁平向的上下部位为1列栅状细胞,长205~280μm,宽12~30μm,左右两侧表皮细胞粘液化,栅状细胞下为数层厚壁纤维和大形石细胞层,近种仁处排列成环。内表皮为1列扁小细胞。胚乳细胞1~2列。子叶细胞含脂肪油滴。粉末:黄褐色或棕黑色,味极甜。 ①石细胞众多,方形或不规则多角形,长20~53μm,宽13~16μm。 ②纤维梭形,长76~305μm,直径16~42μm,胞腔较大。 ③非腺毛6~10细胞,长148~480μm,直径30~43μm,胞腔内有时含有棕色物。 ④栅状细胞长达300μm,侧壁不规则弯曲。 ⑤薄壁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具单纹孔。另可见导管。(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56页.图289)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1g,加水适量煮沸,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用少量乙醇溶解,滤去不溶物,滤液浓缩至0.2ml,点于硅胶G0.7%-CMC板上,以氯仿-甲醇(7.52.5)为展开剂,展距11cm,以苏丹Ⅲ为对照品喷以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后,斑点显蓝色。 ②取样品粉末0.5g,加水15ml,在50~60℃水浴中加热30分钟,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发至稠膏状,加10ml75%乙醇溶解,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1mol/L硼酸饱和的正丁醇-甲醇(82)展开,展距15cm,以蔗糖、葡萄糖为对照品,喷以α-萘酚硫酸(15%α萘酚乙醇溶液21ml,浓硫酸13ml,乙醇87ml,水8ml混匀)试液,于100℃烤约5分钟,罗汉果除显一个主要紫色斑点外,尚有2~3个淡紫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第444页.图347-1,347-2)

化学性质

含果糖14%,罗汉果甙Ⅳ、Ⅴ、Ⅶ(MogrosideⅣ、Ⅴ、Ⅶ),为具甜味的三萜成分,甙元为葫芦素类化合物,还含十余种氨基酸、黄酮等。种仁含油14%,其中含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等[1,2]。近从未成熟果实分得具甜味的三萜皂甙罗汉果甙A(MogrosideA)[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4。[2] 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55。[3] CA 1989;110:P38010f。

药性

性味:甘,凉。 ①《岭南采药录》:“甘。” ②《广西中药志》:“甘,凉。”

归经:《广西中药志》:“入肺、脾二经。”

功效:清肺止咳,润肠通便。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胃炎,大便秘结。 ①《岭南采药录》:“理痰火咳嗽,和猪精肉煎汤服之。” ②《广西中药志》:“止咳清热,凉血润肠。治咳嗽,血燥胃热便秘等。” ③《中药大辞典》:“清肺润肠。治百日咳、痰火咳嗽,血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中药大辞典》:“治百日咳:罗汉果1个,柿饼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中国民族药志》:“治咳嗽,气管炎,肺结核及年老体衰:罗汉果10~15g,水煎服。”

食疗:《中国民族药志》:“治肺结核,年老体衰等:罗汉果10~15g与猪肺炖,1日1次,睡前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