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葛仙米

概况

异名:地耳、地踏菇、鼻涕肉(《野菜博录》),天仙菜、天仙米(《纲目拾遗》),地软、地木耳(《陕西中草药》)。

基源:为念珠藻科念珠藻属植物念珠藻的全藻体。

原植物:念珠藻Nostoc commune Vauch.

历史:首载于《纲目拾遗》:“葛仙米,生湖,广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

形态:藻体蓝绿褐色,由单细胞串成念珠形的丝状体组成,外被透明的厚胶质鞘。常许多藻丝交团一起,成球形大群体;幼时实心,成年后空心,老时破裂为片状。潮湿时开展,青绿色,干燥时卷缩,状似木耳.灰褐色。(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608页.2038.图1970)

生境与分布:生于水底或阴湿土表,多产于钙质土上。中国各地均产。

生药

采集:夏、秋季雨后采收藻体,洗净,晒干。

药性

性味:甘、淡,寒。 ①《纲目拾遗》:“性寒,味甘爽。” ②《陕西中草药》:“味淡,性寒。”

功效:清热,明目,收敛,益气。

主治:目赤红肿,夜盲症,烫伤。 ①《药性考》:“清神解热,痰火能疗。”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夜盲症,脱肛,外用治烧烫伤。” ③《草药手册》:“治目赤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30~60g。外用:研粉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陕西中草药》:“治夜盲症:葛仙米60g(鲜者适量)。当菜常食。”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久痢脱肛:鲜葛仙米250g,洗净后用白糖浸泡取汁内服。” ③《陕西中草药》:“治烧烫伤:葛仙米15g,焙干研粉,菜油调敷患处。或加白糖9g,香油调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