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阿英

图

中国戏剧、电影作家,文学家。原名钱德富,又名钱杏邨,笔名阿英、钱谦吾。

阿英1900年2月6日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肄业于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在上海学生联合会担任《日刊》编辑。1927年在武汉全国总工会负责宣传工作,并参加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七·一五”武汉政变后赴上海,与蒋光慈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太阳社”,出版《太阳月刊》,倡导无产阶级文学。1930年初,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工作,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和执委会常委,后又被选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1933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小组”工作。

1933~1934年,他先后和郑伯奇、夏衍、郑正秋、洪深等人合作改编、创作电影剧本《盐潮》、《时代的儿女》、《三姊妹》、《女儿经》,并独立创作了电影剧本《丰年》。1932年6月,他与夏衍等左翼影评工作者联名发表《我们的陈诉,今后的批判》,提出电影批评的方针和任务,并以凤吾的笔名在《明星月报》上发表了《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以及《电影批评上的二元论倾向问题》等文章。这些文章,对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936年11月,他与32位进步影评工作者联合发表了《向艺华公司当局进一言》的公开信,与“软性电影”及其支持者进行论争,坚持电影艺术的进步性。

“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阿英着力于以戏剧创作来激励人民的抗日热情。抗日战争前夕和抗战初期,他先后创作了多幕剧《春风秋雨》、《桃花源》、《五姊妹》、《不夜城》等密切反映现实的话剧。这些剧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个时代“革命的火花在地底潜流”,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进行了揭露。上海成为“孤岛”后,阿英坚持斗争,利用历史题材进行创作,宣扬民族气节,激励人民的抗日斗志。先后写作了《碧血花》(又名《明末遗恨》)、《海国英雄》、《杨娥传》和《洪宣娇》、《牛郎织女》等多幕剧。在这些剧本中塑造出许多生动感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形象,给观众以鼓舞。

阿英在写作

1941年,阿英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中主管新闻、文化、统战等方面工作。 1944年创作了5幕历史剧《李闯王》。这部剧本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受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启发而写作的。剧本描写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进占北京后,由于主要将领牛金星、刘宗敏等被胜利冲昏头脑,走向腐化堕落的道路,李自成又听信谗言,杀了功臣李岩,最后终于失败的故事。这部优秀剧作,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通过精细的艺术创造,塑造出了李自成等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描写出一幅发人深思的历史画卷,总结了300年前这次农民起义失败的悲剧教训。此剧由新四军八旅文工团首演。此后在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广为演出。解放初期也有剧院演出。1955年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剧院曾演出过此剧。

阿英与于伶、吴永刚、唐若青、舒涅合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阿英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等职。同时,编有《晚清文学丛抄》9种,并参与了传记片《梅兰芳》和《诗人杜甫》的编写工作。

阿英著述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一条鞭痕》、《义塚》、《白烟》、《玛露莎》等;诗集《暴风雨的前夜》、《饿人与饥鹰》、《荒土》等;散文集《流离》、《灰色之家》、《夜航集》以及《晚清小说史》、《小说闲谈》等学术著作出版。

阿英于1977年6月17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