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石蕊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石濡、石芥(《别录》),云茶、蒙顶茶(《纲目》),石蕊花(《朱蕴斋医集》)、石云茶(《本草汇言》),云芝茶、蒙山茶(《官游笔记》),蒙阴茶(《纲目拾遗》),酶苔(《国药的药理学》),石花、刀伤药(《贵州草药》),太白树(《陕西中草药》)。
基源:为石蕊科石蕊属植物石蕊的全体。石蕊属全世界约350种,中国有100种以上。
原植物:石蕊Cladonia rangiferina(L.)Web.(Lichen rangiferinus L.)
历史:本品始见于《本草拾遗》,云:“石蕊生太山石上,如花蕊,为丸散服之。”又云:“石濡生石之阴,如屋游、垣衣之类,得雨即展故名濡。”《别录》中也提及石濡,但只讲其用途,未讲其形态,经李时珍考证,认为石濡、石芥实为石蕊。《纲目》云:“其状如花蕊,其味如茶,故名。”又云:“别录石濡,具其功用,不言形状。陈藏器言是屋游之类,复出石蕊一条,功同石濡。盖不知其即一物也。”以上所述皆指本品。古代用作明目,益精气,生津润咽,解热化痰及治胃热、消积滞。现代也用于清热除湿,凉血止血及镇痛。
形态:初生地衣体早期消失。果柄主轴明显,为不等长多叉假轴型分枝,枝腋间有近圆形小穿孔,枝顶端呈茶褐色,常向同一方向倾斜或下垂;分枝圆柱形,中空,高2~12cm或超过,表面粗糙,灰白色或深灰绿色,生长在光照强的地方,常变成污黑色,无光泽,有苦味,干燥时脆硬,潮湿时柔软。分生孢子器呈黑褐色,卵圆形,生于果柄小枝的顶端。(图见《中国地衣植物图鉴》.图版21∶2)
生境与分布:生于森林中的腐殖质土或沙质土上。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南及内蒙古、陕西、台湾、湖北。北半球广为分布。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去净砂土杂质,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黑茶渍素(Atrsnorin)、反丁烯二酸、富马前冰岛酸、维生素B1、烟酸、果糖、葡萄糖、蔗糖、甘露醇、丙三醇、丁四醇等。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61。
药性性味:甘,凉。 ①《本草拾遗》:“性冷。” ②《纲目》:“甘、涩,凉。” ③《贵州草药》:“咸,寒。” ④《陕西中草药》:“苦,凉。”
功效:清热,化痰,止痛,止血。
主治:烦热,口疮,咳血,吐血,偏正头痛,目翳昏花,热淋,黄疸,刀伤出血。 ①《别录》:“明目,益精气,令人不饥渴。” ②《纲目》:“生津润咽,解热化痰。” ③《纲目拾遗》:“治胃热,消积滞。” ④《贵州草药》:“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⑤《陕西中草药》:“祛风,镇痛。治头痛,偏头痛。”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刀伤,风湿痛,咳血,头痛,偏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沸水泡,10~15g;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朱蕴斋医集》:“治肾热小便淋闭及湿热五疸诸疾:石蕊花15g,车前子、木通各9g。煎汤泡服。” ②《朱蕴斋医集》:“治肺热咽喉有痰:石蕊花、麦冬、黄芩各9g。煎汤泡服。” ③《朱蕴斋医集》:“治肝热眼目昏暗:石蕊花9g,木贼、薄荷各6g。煎汤泡服。”
单方应用:①《朱蕴斋医集》:“治心热烦闷:石蕊花15g,莲子15枚。煎汤泡服。” ②《朱蕴斋医集》:“治脾热口疮:石蕊花9g,川黄连1.5g。煎汤泡服。” 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慢性肝炎:石花30g,水煎,徐徐饮服。”
医药家论述倪朱谟《本草汇言》:“石蕊能去心热烦闷不安,肝热眼障失明,脾热唇口疮发,肺热咽喉痰结,肾热小便淋闭,凡诸虚火、火郁之症,咸宜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