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葫芦茶

概况

异名:宝剑草、螳螂草(《泉州本草》),麻草(《闽东本草》),龙舌癀(《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豆科葫芦茶属植物葫芦茶全草。葫芦茶属全世界3种,中国1种。

原植物: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L.)Ohashi[Desmodium triquetrum(L.)DC.],又名牛虫草、白劳舌(广西),田刀柄、剑板茶、咸鱼草(广东)。

历史:本品始载于《生草药备要》。《岭南采药录》云:“叶如葫芦,秋老结子作穗,四时采之”,其描述与本品相似。福建、广东、广西历代本草均多有记载。近代医药界对本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临床及药理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已收入《中国药典1977年版》。

形态:直立灌木或亚灌木,高1~2m,嫩枝四棱形,被短硬毛,后脱落。托叶披针形,长1.3~2cm,叶柄长1~3cm,两侧具0.4~0.8cm的宽翅;小叶纸质,狭披针形,呈卵状披针形,长5.8~13cm,宽1.1~3.5cm,先端急尖,基部圆或浅心形,上面无毛,下面中脉被疏柔毛,侧脉8~14cm,下面网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5~30cm,被贴伏丝状钩毛;花2~3朵,簇生于节,苞片锥形或狭三角形,长0.5~1cm;花梗长0.2~0.8cm;花萼宽钟形,长约0.3cm,萼筒长0.15cm,上部裂片三角形,近2裂;花冠淡紫色或兰色,长0.5~0.6cm,长于萼,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翼瓣倒卵形,具耳,龙骨瓣镰状弯曲,瓣柄与瓣片近等长;2体雄蕊;子房被毛,胚珠5~8cm,花柱无毛。荚果长2~5cm,宽约5cm;密被黄白色糙毛;荚节5~8cm,近方形。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262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400m以下,荒坡、山地、林缘或路边。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省。

生药

采集: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粗枝,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全草,茎多已折断,长约30cm,粗约0.5cm,老茎红褐色,细茎红棕色,三角状,棱上被粗毛。叶片红棕色,革质,叶柄具翅,与叶片相连。气香,味微甘。以叶多、色青带红、无粗梗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中含无羁萜(Friede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和豆甾醇(Stigmasterol)[1]。另外叶中含鞣质7.1%~8.6%,二氧化硅0.5%~2.32%,氧化钾1.3%~3.0%[2]。

参考文献

[1] CA 1990;112:73883f。[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05。

药性

性味:苦、涩,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涩,性平。”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涩,凉。”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苦,微凉。” ④《南宁市药物志》:“涩、微甘。”

功效:清热,利湿,消滞,杀虫。

主治:感冒,喉痛,肺病咳血,肠炎,痢疾,黄疸,妊娠呕吐,小儿疳积,风湿关节痛,钩虫病,疥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作茶饮。” ②《本草求原》:“退黄疸。” ③《岭南采药录》:“疮久有虫,敷之。解热毒,去疳积。”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预防中暑,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肾炎,黄疸型肝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小儿疳积,妊娠呕吐,菠萝中毒,小儿硬皮病。”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汇编》:“制茶用于感冒发烧,咽喉肿痛,预防中暑;煎水治肾炎水肿,黄疸型肝炎,肠炎腹泻。” ⑥《南宁市药物志》:“治疝气,疳积。煎水洗疥疮,止痕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45g。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岭南草药志》:“治痢疾:葫芦茶全草、细叶扯头孟根各60~90g,加鸡蛋1个同煎,煎至鸡蛋熟时,将蛋壳除去再煎,加生盐调味,汤蛋同服。” ②《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资料选编》:“治硬皮病:葫芦茶、拔脓膏各等份。和食盐捣烂敷患处。”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肾炎水肿:葫芦茶、冬瓜皮各30g,茅根30~60g,麻黄9~15g,枇杷叶15g,杏仁12g。水煎分2次服。”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疳积:葫芦茶5份,独脚金5份,苦楝子1份,香附2份。水煎浓缩至每100ml含生药120g,每天15~30ml,分3次服,6天为一疗程。” ⑤广西中医药 1978;(2):“治急性肝炎:牛白藤45g,鸡骨草、葫芦茶各15g,田基黄30g,板蓝根19g(小儿用量酌减)。水煎服,每日1剂。” ⑥云南中医杂志 1985;(4):“治烧(烫)伤:儿茶、九里明、葫芦茶各15g,白及20g。加水,用文火煎成胶粘状,过滤装瓶备用。同时先清洗消毒创面,然后将上药液涂于患处,创面宜暴露,不宜包扎与受压,天热时可用风扇吹干,天冷时可用网罩保护。” ⑦九白茶洗剂(广西中医药 1995;(1)):“治烧伤:九里明15g,葫芦茶15g,白及10g,地榆10g。水煎15ml,将药液涂于创面,每日3~5次,暴露创面,保持干燥。”

单方应用:①《岭南草药志》:“治咽喉肿痛:葫芦茶60g,煎水含咽。” ②《岭南草药志》:“治暑季烦渴:葫芦茶,煎成日常饮料,以代茶叶。” ③《泉州本草》:“治肺病咳嗽出血:葫芦茶干全草25g,清水煎服。” ④《闽东本草》:“治产后瘀血痛:鲜葫芦茶全草15~30g,杵烂,酌加米酒炖服。如用清水煎服,治月经病。” ⑤《贵州草药》:“治痈毒:葫芦茶叶捣绒,取汁滴于伤口,每日2~3次。” ⑥《福建中草药》:“治荨麻疹:葫芦茶鲜茎、叶30g,水煎服。或用鲜全草适量,水煎熏洗。”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滴虫性阴道炎:葫芦茶30g,水煎分2次服。”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妊娠呕吐:葫芦茶30g,水煎分3次服。”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钩虫病:葫芦茶250g,加水800ml,熬至250ml,分2次早、晚空腹服。”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肾炎水肿:葫芦茶60g。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