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海黍子

概况

基源: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海黍子全藻体。

原植物:海黍子(解氏马尾藻)Sargassum kjellmanianum Yendo,又名谷穗子(山东),茜草(福建)。

形态:藻体褐色,高50~100cm,可达2~3m。固着器为盘状,径在1cm左右。主干圆柱状,单条或分枝一次,高2~3cm。幼体有初生叶1~3片。初生叶倒披针形或倒卵圆形,全缘或稍有粗齿,一般在主枝生出不久后即行凋落。主枝多条,从主干的顶端螺旋式地紧密生出,形成假丛生的现象。主枝为亚圆柱形,表面光滑,无突起,具有3~5条纵沟,有轻度的扭转,切面成花朵状;幼期芽状,具有许多小而厚的鳞叶,螺旋式地紧密排列在短茎周围,很像鼠尾藻的幼体。鳞片按照发生的程序属于次生叶,为披针形、倒卵圆形和亚楔形。次生枝自次生叶腋间生出,其上生有三生叶,这种叶为楔形或亚楔形,两边不甚对称,形状有的接近亚匙形或倒披针形,是海黍子的典型藻叶。气囊生于次生枝与三生小枝上,越靠近枝的末端越多,幼囊为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成熟时为亚球形或倒梨形,项端圆滑。生殖托圆柱形,顶端稍细,孤生于线形苞叶或窄披针形苞叶腋间,单条,偶有分枝,总状排列。雌雄同株,且同托,但不同窠,雌窠在托的上部,雄窠在托的下部。(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Ⅳ.33)

生境与分布: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温暖带性海藻。生于石上。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原苏联亚州部分的千岛群岛、隆哈林岛南岸和日本沿岸。

化学性质

含5-甲酯基-5-羟基-3-甲氧基-2-环戊烯-1-酮(5-Carbomethoxy-5-hydroxy-3-methoxy-2-cyclopenten-1-one)(1)[1]、蛋白质、海藻酸(Alginicacid)[2]、多糖[3]。

参考文献

[1] Chem Lett 1980;(10):1243。[2] CA 1977;86:103045y。[3] CA 1986;105:298g。

药理

抗癌作用 海黍子多糖500mg/kgip,连续10d,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毒性:海黍子多糖ip,对小鼠的LD50为3675.5mg/kg。

参考文献

海洋药物 1984;3(2):12。

药性

功效:同海藻。

主治: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肿,脚气,动脉硬化症,睾丸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使用注意:同海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