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海洋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其他各种合法活动、损坏海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的影响。

特点

(1)污染源广。除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外,人类其他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通过江河径流,或通过大气扩散和雨雪沉降,最终都将进入海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氯联苯、石油和汞等挥发性物质的全球扩散性污染问题引起广泛的重视。据估计,多氯联苯的世界年产量为10万吨,每年约 2.5万吨蒸发进入大气,它们大部分最终都将沉降入海洋。

(2)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上位能最低的区域,它不可能像大气和河流那样,通过一次暴雨和一个汛期使污染得以减轻,甚至消除。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它们可以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持续性强还表现在若干年前包装起来投弃到海底的有毒物质,因容器被海水腐蚀、破损而溢出污染了海洋。

(3)扩散范围广。世界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整体,且不停地运动着。混入海水的污染物在海流的携带下,从一个海区搬运到另一个海区,从沿岸、河口搬运到海洋。例如,日本八丈岛等海域漂浮的沥青块,可以在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发现。孟加拉湾曾检出远自非洲漂来的滴滴涕残留物。

(4)防治困难。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且治理费用高。如为了消除“托利卡尼翁”号油轮污染事故的影响,英法两国政府花费了 800多万美元。

危害

受海洋污染损害的可包括海水淡化、制盐业、海洋生物和水产资源开发、游览、海上交通和海洋工程等方面。其中受污染危害最甚的是水产业和旅游业。污染对海洋生物和水产资源的影响主要是:严重的污染事故在短期内可使大批生物死亡;污染能干扰、破坏海洋生物之间的信息联系(特别是化学信息),从而有可能改变鱼、虾的洄游方向和路线;污染可能增加生物(尤其是养殖生物)的发病率;卵和幼体比成体更容易受到污染伤害,由此还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减少;影响动物正常索食、代谢机能,降低生长速度,从而降低生存的竞争能力,影响生存;改变生境条件,如生化需氧量增加,固(附)着基质的变化,使一些生物(如底栖生物)无法生存;少数种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将使生态平衡失调,如赤潮的发生等等。

沿海国家,近岸水域污染一般比较严重。据1979年调查,中国沿海地区每年向海里排放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64亿吨,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13万吨,重金属5万多吨,有机物(COD)694万吨。此外,沿海各县每年施用农药17.9万吨,化肥 268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随地表水流失入海。在陆源污染物比较集中的海区,如天津近海、大连湾、锦州湾、胶州湾、湛江港等海区的海洋生态、渔业和沿海人民生活已受到损害。

海洋污染具有全球性,其影响也往往波及全球环境。比如油膜大面积地覆盖海洋表面,阻碍了正常的海-气交换,有可能影响全球或局部地区的气候。

制约因素

进入海洋环境的污染物直接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以及污染物自身理化性质的制约。风、浪、流和温度等物理因素制约着污染物的蒸发、风化和稀释扩散作用;化学因素制约着污染物的吸附、絮凝、沉淀、氧化还原及化学元素价态的变化;海洋生物的运动和代谢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降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微生物对石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等。污染物自身的理化性质直接制约其迁移转化过程和毒性等,如颗粒态的痕量金属易于被滤食性生物所富集而较快地自水体发生转移。又如甲基汞对生物的毒性也远大于无机汞。

防治措施

主要是:

(1)坚持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针。当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对陆地污染源的治理,同时,要及时控制海上污染源,防患于未然;实行海陆综合治理和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保护沿岸海域、重要渔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和港口等。

(2)深入开展海洋污染的科学研究,着重于海洋污染通量、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存在形式、海洋自净能力、生态毒理、环境影响评价等的研究,为制定和贯彻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为海洋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加强污染的监测和监视,严格依法进行海洋污染管理。

(4)建立一支海上消除石油污染事故的力量,减少油运和海上油田开发油溢、损漏等事故造成的污染损害。

(5)加强有关保护海洋环境、防治污染的宣传教育。

(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参考书目
    R.Johnsion,Marine Pollution,Academic Press,Londo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