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水北岸,是中国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地处澧水北岸不到五十米高的山岗上,发现于1985年文物普查期间。1988年,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该遗址内文化遗存与此前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着明显不同,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彭头山文化由此得名。最引人注目的是,该遗址发现了稻壳与谷粒,为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进一步表明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2001年,彭头山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遗址文化堆积面积约1万平方米,揭露面积400平方米。现已清理出居住址、墓葬、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的陶器、石器、兽骨和炭化的骨壳等遗物。经科学方法测定,彭头山遗址年代距今约8200至7800年,属新石器文化早期。
遗址内发现有灰坑15个、墓葬18座、柱洞24个,灶2个,居住面残迹一处。其中灰坑大小形状不一;柱洞直径为0.5-0.6米左右,深不到半米;墓葬则为以小坑二次葬为主,形制不一。
遗址内出土陶器为夹炭陶和少量泥质陶,器形以罐、钵、盘等圆底或三足器为主。胎质粗糙、松脆,掺杂有植物叶、稻壳之,直接涅制或以泥片贴塑而成。器身呈红褐色或灰褐色,上有简单的拍印或错乱的粗绳纹、戳印指甲纹、刻划网格纹等纹样。
石器则主要应用在生产领域,可分为大型打制石器、细小打制燧石器、磨制石器。打制石器以刮削器、砍砸器为主。磨制石器则主要充当装饰品,出现了以黑色隧石磨制而成的圆棒状穿孔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