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思维障碍

思维过程和内容的异常,精神病的常见症状。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包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等基本过程,通过联想和逻辑过程来实现。由于言语是思维的外在表现,通过与病人的谈话可以了解病人的思维过程和内容,也可通过收集病人的书写材料,听取病人对其行为的解释,以了解病人的思维活动。引起思维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人脑是思维器官,脑功能障碍可以导致思维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都可引起思维障碍。病人的个人经历、社会文化背景又常与其思维障碍的内容有关。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经历,其思维障碍所表现的内容也往往不同。正常人的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其思维内容付诸实践后可产生适当的效果,又能接受现实检验并自行矫正错误以符合客观现实。而且,正常人对自己的思维活动都有内省体验。知道自己正在思考的观念是属于自己的,为自已所控制、所描述的。正常思维的这些特征在思维障碍时常常发生改变。通常将思维障碍分成如下四类(见表),各具有不同的诊断意义。

图思维速度障碍

又称思流障碍。指思维进行速度过快、过慢或阻滞。思维进行过快,称为联想迅速、思维奔逸或意念飘忽。患者思如潮涌,观念接二连三地呈现,速度快、数量大,因而患者言语明显增多。多见于躁狂症。联想过速时,后一句话与前一句话可有音韵的或表面意义上的连接,分别称为“音联”和“意联”。如问一个躁狂症病人的年龄时,他答道:“三十三,三月初三生,三月桃花开,开花结果给猴吃,我是属猴的。”反之,若病人思维进程缓慢,不易产生新的观念,言语减少,内容简单,则称为思维迟缓,常见于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的抑郁症,亦可见于智能减退的痴呆患者。思维内容简单、贫乏、空洞无物,言语很少,称为思维贫乏,见于精神分裂症、痴呆等。思流突然中断,接着产生新的与前无关的思维,则称为思维中断,或思维阻隔,表现为患者讲话时忽然中断、默不作声,但无意识模糊,也无情绪焦虑,以后虽又恢复谈话,但往往不能继续原来的话题,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偶可见于癫痫。思维进程迂回曲折,杂有许多不必要的枝节材料,虽然最终仍能回到正题,但大大延缓了达到目的的时间,这称为病理性赘述。多见于癫痫性人格障碍和器质性精神病。

思维形式障碍

又称联想障碍。主要表现为联想缺乏目的性、观念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推理和判断不合逻辑。产生联想障碍的病理心理机制,迄今尚无一致的认识,E.布洛伊勒认为联想障碍起因于思维缺乏目的观念(或中心观念),导致联想方向多变,观念之间缺乏应有联系。

思维缺乏固定指向和目的,联想结构松散,尽管患者的每一句话,甚至一段叙述仍有完整的语法结构,在语义上还保持一定的逻辑联系,但整篇谈话没有中心,内容散漫,别人听了以后得不到要领,不知道患者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这种障碍称为思维散漫或联想散漫。如果联想全无逻辑联系,句与句之间互不相关,甚至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言语支离破碎全无思路可寻时,则称为思维破裂或思维不连贯。有时,病人的言语成为无意义的词汇堆积,称为语词杂拌。思维缺乏中心,常因字韵相近而发生联想,脱离原思维的轨道。如因讲到“4”而联想到“死”,这称为谐音联想或音韵联想。

逻辑障碍在许多病人中表现很突出。如对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互相混用,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应用独特的“象征”,如一位未婚女病人不肯吃苹果,因为她认为吃“苹果”就表示要她生一个“孩子”。这称为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病人的概念混乱,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幻想和现实不分,因而产生不合逻辑的概念。如断言“自己是孙中山,又是英国女王”。这称为非逻辑性联想,思维中同时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观念,长时间不能统一,患者既不体会这种观念矛盾的不合理,行动上也往往互相矛盾或无所适从,如病人回答是否有病的问题时,说道:“大约有病,大约没有病”,回答病在何处时,则说:“脑子要先进,心里要落后。”这称为矛盾观念。有的患者坚持不合逻辑的观念,或从错误的前提出发,进行大量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判断;没有逻辑根据、或倒果为因,从而得出荒谬的结论。如病人拒绝体格检查,其理由是“医生不能只为我服务,因为我的母亲已经死了”。这称为逻辑倒错。思维脱离现实,形成的概念只有患者自己懂得,他人完全不能理解,这称为内向性思维。患者自创新字或新词,或以图形、符号表示某种特殊意义,这称为语词新作。这种新词可能是将几个不同概念的词缩合而形成的。临床上有时也能见到相反的情况,即将一个字拆成许多部分并赋予特殊的意义。

思维形式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而且重要的症状,在整个精神分裂症病程中经常出现。但也可见于器质性脑病、精神发育迟缓,近年研究表明,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思维形式障碍。因此,只有无智能障碍、又无情感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的证据时,思维形式障碍才是精神分裂的重要诊断依据。

思维控制障碍

又名思维占有障碍。指患者感到思维不再属于自己愿望的控制,而受外力的操纵和支配。这类障碍是一些病态的主观体验,所以要通过病人描述自己思维的内省体验来发现。有些病人感到脑子里插入了不属于自己的思维,这种异己思维似乎是外来的或为外力控制的,这种现象称为思维插入,感到自己的思维突然被外力夺走,则称为思维被夺,常为思维中断或思维阻隔的主观体验。患者觉得自己的思维已为众所周知,许多人乃至整个世界都和他一起思考,这称为思维播散。有人将上述病态体验总称为思维异化,是对精神分裂症具重要诊断意义的一级症状。其共同特点为:思维的“自我”属性丧失,区分自我与环境的界线破裂,患者将这归咎于外力的作用,即某些人为的或某些仪器或方法影响的结果。中国学者常将上述症状纳入“被控制感”或“被洞悉感”。这些症状偶可见于癫痫和器质性精神病。

强制性思维又称思维云集,是联想自主性障碍。患者突然感到脑中不由自主地涌现出大量的无现实意义的、杂乱无章的联想,自己不能控制。这些联想似乎是外部强加的,并非自己所生。因此,和思维插入实质上属于同一范畴。强制性思维往往与缺乏客观实体性、存在于主观空间幼觉“假性幻觉”结合在一起,并继发产生被制感、被害妄想,形成所谓精神自动综合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内容障碍

包括妄想、类妄想观念和强迫观念。

妄想

指思维内容没有或缺乏事实根据,难以动摇,与病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不相称的病理信念。这是精神病的确定无疑的征象。

妄想按内容可分为被害、关系、物理影响、夸大、罪恶、嫉妒、钟情、疑病等。有时妄想内容不十分荒谬,辨认妄想就不易,需要作深入调查才能判断。一旦妄想得到肯定,精神病的诊断也随之成立,病人应送医院诊治。

类妄想观念

又称超价观念。顾名思义,是类似妄想的观念,它是在某种心理活动(如错觉、幻觉)或情绪因素(如恐惧、抑郁)的基础上产生的或与处境相关,因此,类妄想观念的内容和产生是可以理解的。如抑郁症的自杀观念,躁狂症的夸大观念,或反应性妄想症的妄想等。引发妄想的心理活动、情绪因素或处境不存在了,相应的类妄想观念也消失。

强迫观念

是一种重复出现的观念或思维,患者虽明知不合理、毫无意义,但却不能摆脱。包括强迫回忆、强迫疑虑等。强迫观念的特征在于患者知道其不合理,并力图克制,故与妄想不同。强迫观念同前述的思维控制障碍也不同,虽然患者觉得不合理,又不能摆脱,但思维仍属于自己,没有受外力影响或支配的感觉。强迫观念常伴有明显焦虑和强迫动作。以强迫性神经症多见,亦可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某些脑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