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河姆渡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镇芦山寺村河姆渡北渡口,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为当地农民偶然发现。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左右,四个文化层叠压。经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7000-5000年。后经1973年和1977年两次考古挖掘,出土了石、骨、木、陶质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原始艺术品6700多件。河姆渡遗址以其丰富而鲜明的文化内涵,确立了其在中华民族远古发展史、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2年,河姆渡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沿着小山坡呈扇形有规律的分布,这属于干栏式的建筑。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表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应用榫卯之处。

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堆积,保存较好,经过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两种。河姆渡遗址出士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围之广,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

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耜、木箱、骨镰和木材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农耕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经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的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的起源过程意义重大。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出土陶器有的雕刻和堆塑有动植物图案,有的是陶塑的猪、羊、人头等。出土陶器还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其中发掘出的骨哨至今仍能吹出乐曲。